导读:
1、总干事应邀出席《中国志愿者》杂志创刊座谈会
2、天津社区公园市民公益晨读四月八日成功启动!
3、“叫醒汉字 健身晨读”——记2009年4月11日鞍山晨读启动
4、关于山西长治义工卢玥如的两则新闻报道
5、各地义工往来信件选读
6、道,常道,非常道——广西贺州义工罗德容短文分享
7、一句话新闻
……………………………………………………………………………………………
总干事应邀出席《中国志愿者》杂志创刊座谈会
近日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受中央文明办委托,将编辑出版《中国志愿者》杂志。4月1日下午,总干事应邀出席“《中国志愿者》创刊座谈会”并发表谈话。主要内容如下:
1 中国志愿者要有中国使命和中国精神。
中国使命来源于中国实践,中国精神服务于中国社会。
2 我们必须走中国自己的公益道路。
本土公益,草根精神,文化义工。
自觉的担负起价值引导和人文教化的生命。
3 “中国志愿者”五个字,实际上是三个字——“中国人”。
未来的“中国人”将从现在的“中国志愿者”走出来。
从“中国志愿者”到“中国人”——是时代精神不断生长、逐渐丰富的过程。
“中国志愿者”——生动的现在进行时态的精神轨迹和光辉的里程碑。
4 志愿精神要深化。
不深化,或者不能深化,就死了,就只剩下“开幕式”表演了。
奥运会开幕式,是“文化”与“公益”的外在形式的艺术结合,2008之后,艰难道路
才刚开始。要真正的血肉一体的结合,要内生的方式。深化的前提是“落地”。
5 志愿精神是一颗种子。
这是世界公民的种子,是中国文化的种子,也是未来和谐社会的种子。
养护好这一颗种子,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尺度。
6对于公共事业、社会教化事业的前瞻性视野、适度的提前量的预置和把握,以及实践中的“契机契理”,是对今天中国社会集体智慧的高度考验。
7 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看,今天,要不要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文化社会的问题,要不要推进文化社会的建设。
8目前中国特色公益事业和具有中国使命、中国精神的志愿者、义工的行动与实践,正在对未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它在转型期社会心理调适方面的三个积极作用:1国民精神的总动员;2开始一个新的人文教化时代;3社群生活的养成和改造。
9 一切的思考和实践,基础是一线。
一线的关键,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志愿过程”、“义工行动”的心理。
“将心比心”,避免“学者化”和“官僚化”思维。
10 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义工,都在创造全民财富。
………………………………………………………………………………………………
天津社区公园市民公益晨读四月八日成功启动!
天津长虹生态园——东方风来,春色满园。
现场二十余人报名,愿做天津晨读点的义工。
郭氏姐妹兄弟七人(前右二为郭玺兰,72岁,后中为郭玺铨,65岁)。
学堂社区公园晨读小组义工赴天津开展公园晨读宣传活动纪实
(北京义工小组)
4月8日,一耽学堂晨读工作小组宋文华、吴桂芳、郭玺铨三人前往天津长虹生态园协助天津同仁建立天津市首个社区公园公益健身晨读点。
8日7点,三人如约在南站大厅聚齐,8点半抵达天津长虹生态。72岁的郭玺兰老师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简单交流后即进入预选点,准备按部就班:悬挂晨读旗帜和宣传展板,分发晨读倡议宣传材料。群众逐渐围拢过来,争相询问。
9点,晨读正式开始,读书篇目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洪亮整齐的读书声传遍长虹生态园,吸引来更多的群众。我们三人应接不暇,领读,接受咨询,发放篇子和宣传材料,照相,轮流替换。群众最多的时刻大约有七八十人,自始至终的总人数不下几百人,所带宣传材料一张也没剩下,在晨读结束之后还有不少人来领取资料,我们只能婉言谢绝,请他们下周再来。
天津的父老乡亲极其热情,参与的人数和速度始料未及。他们从行动到语言都给予晨读很高的赞同,几乎一致表示,一耽学堂这个公益晨读活动开展的太好了,既能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又能使人受到教育。不少人咨询的群众纷纷登记联系方式,准备在自己居住地附近社区公园也建立晨读点,开展晨读活动。整个晨读过程场面热情洋溢,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之久。
天津的发起老师们都是银发族,见到晨读场面如此壮观,效果这么好,都感到非常高兴,深受鼓舞。他们不但认真的跟着读了一遍三字经,还看到了一耽学堂北京同仁们的工作过程和状态,这对于他们今后继续开展晨读,是一个很具体的示范。
11点左右,京津两地的一耽同仁开始了午餐会亦即座谈会。大家抑制不住的兴奋,畅言各自新的感受。饭后,郭玺兰老师抓紧时间再次让我们带领老师们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而且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亲自领读一段,然后我们有针对性的加以点评。使他们对下周的活动更加胸有成竹。
最后,几位老师约定,本周日再到郭玺兰老师家里备一次课,看来是为人师表的职业习惯,使他们如此认真,相信他们一定会使天津的社区公园晨读活动更加出色,更加深入人心。
………………………………………………………………………………………………
“叫醒汉字 健身晨读”——记2009年4月11日鞍山晨读启动
(闻俊生)
4月11日的早晨,气温18℃左右,薄云,微风。公园里的柳树刚刚发出了一点点嫩芽。在各界的支持下,鞍山晨读志愿者们在同时在二一九公园、烈士山公园、人民公园、孟泰公园和永乐公园成功地组织了2009年第一次晨读活动。
这5个晨读点的组织形式各有特色,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永乐公园晨读点由点长高静云老师和几位志愿者轮流领读,比较稳定的参与者大约有50人;在人民公园和烈士山公园晨读点,有2位小朋友参与了领读工作,而且家长也表示愿意让孩子加入晨读志愿者的行列,这将创造晨读志愿者队伍最小年龄的纪录;二一九公园晨读点由大学生志愿者王盛超同学主持,参与晨读的群众在太极扇、太极拳等活动氛围下,积极组织志愿者报名和领读活动;在孟泰公园晨读点,在点长赵若鹏的邀请下,立山区灵山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推广普通话宣传员郭老师应邀参与了晨读活动,并为晨读的群众讲解了部分段落,市教育局领导也到场参与了晨读活动,并帮助大家更深层次的学习了《三字经》,他的讲解得到了晨读群众的认同。铁西区永乐街道静电社区的李书记在观摩了永乐公园晨读点的活动后表示,该社区将于近日启动鞍山市第一个社区晨读点。
………………………………………………………………………………………………
关于山西长治义工卢玥如的两则新闻报道
(扫描图片,右一为义工卢玥如)
一、《雷锋日:志愿者发出“春天的倡议”》
——摘自2009年3月9日《长治城区新闻》)
本报讯(记者 田艳林)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6周年纪念日。当日上午,在长治学院北校区门前,我市高级心理咨询师卢玥如女士向广大学生发出春天的倡议,并把近千张北京“一耽学堂”书籍晨读卡片、书签以及我市安全生产联系卡发放到过往学生手中,倡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为更好地做好国学志愿服务,2006年,卢玥如曾自费到北京“一耽学堂”取经学习。2008年在长治学院免费举办了首届国学辅导志愿者培训班,倡导国学文化,引导广大学生“做一个被人信赖的人,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做一个有情有义、有心有力的人,做一个有肝胆人、有眼目人,读无字大书、走光明大路,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卢玥如的志愿行动,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积极参与,长治学院计算机系的韩娟、杨琼、郭文华等同学也积极参与到发放资料的志愿行动当中。当问到她们对志愿者的理解时,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时当地妇联曾经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我也要做个志愿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玥如说,“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我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就是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化精髓,让更多的人记住历史,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
二、《残疾女与“卢妈妈”》
——摘自2009年1月16日《长治城区新闻》
“是您救了我,让我告别了轮椅,走上新的生活之路,您比我的亲娘还亲啊!”1月15日上午,家住长治县的李春耕、冯玉春夫妇来到郊区法院退休法官卢玥如家中拜早年,衷心感谢她医治好自己双腿的恩情。
卢玥如和冯玉春的故事说来话长,这要从2002年说起。冯玉春自小因先天小儿麻痹症被父母遗弃成为孤儿。在市福利院,冯玉春一直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但是通过多次治疗,冯玉春的一条腿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只能靠轮椅活动,生活无法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冯玉春成为柏后小学的一名学生,由于坐在轮椅上,冯玉春学习、生活都十分不便,个别同学还在背后指指点点嘲笑她,这让冯玉春小小的心灵充满了自卑和苦闷。2002年3月8日,一向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卢玥如从福利院了解到了冯玉春的情况,冯玉春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她的心。
看过冯玉春的情况后,学过中医针灸按摩和心理学的卢玥如觉得冯玉春的腿很有希望康复。通过与福利院沟通协商,卢玥如的想法得到福利院和学校的支持,区市容监察队还特地为冯玉春治疗提供了场所。随即,开始了艰难的康复治疗之路。
为了让冯玉春的腿恢复知觉,卢玥如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治疗方案:使用按摩推拿、药物治疗等传统中医方法,辅助心理治疗。伴随着血液在体内复苏泛起的阵阵酸痛,从开始的没有丝毫知觉,到渐渐能够感觉到疼痛和冷热,冯玉春的腿开始慢慢恢复。最终,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冯玉春能够撇开轮椅下地了,虽然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但那条没有知觉的腿已经不再是累赘了,拄着双拐,冯玉春高兴而又吃力地满地乱转,她紧紧抱住卢玥如,感谢素昧平生的“卢妈妈”给自己带来的新生。此后,卢玥如一直在生活、学习上对冯玉春呵护有加,不断观察她的康复情况。没有了轮椅,坚强的冯玉春生活基本实现了自理,并且坚持读完了初中。
2005年8月30日上午,对于长治市社会福利院来说是个既特殊又大喜的日子。因为在这里生活了23年的孤儿冯玉春,在这天成为该院建院30多年来的首位新娘子。原来2005年5月,经过福利院退休人员赵玉河牵线搭桥,为冯玉春找到了长治县西池乡周南村26岁的小伙子李春耕。身穿红色嫁妆的新娘子冯玉春在即将登上婚车时泪水夺眶而出,她激动地对赶来为她庆祝的“亲人”们说:“感谢党的恩情,感谢福利院的叔叔阿姨们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养育呵护,感谢我的‘卢妈妈’帮我治好了双腿……”
婚后的冯玉春勤劳朴实,洗衣做饭都是一把好手,得到了全家人的赞誉和呵护。婚后第二年,冯玉春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如今孩子已经两岁,身体健康,母子平安。期间,卢玥如放心不下嫁到长治县的“女儿”,多次进行回访。看到小两口的幸福生活,卢玥如心里踏实又高兴,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转眼间,2009年春节快到了,李春耕、冯玉春两口子从心里惦记“卢妈妈”,他们特地用自家地里长出来的粮食、蔬菜,精心做了酸菜和窝头,回“娘家”给“卢妈妈”拜年。看到“女儿”和“女婿”,卢玥如激动不已,她拉着冯玉春的手,叮嘱她要坚定信念、鼓起勇气,学会一技之长,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做一个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榜样。
………………………………………………………………………………………………
义工往来信件选读
(一)
逄老师:
您好! 晨读的相关材料我们已经收到。
现阶段我们正在组织同学们观看由国家汉办为献礼国庆六十周年的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和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七集纪录片《史说汉字》,每周播放两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晨读活动也于本周启动,并在全校范围内发出了晨读倡议,但没有为大家统一晨读内容,只求大家早起,把这段宝贵的时间给利用上,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青年姿态。
汉字走过了至少五千年的历程,时至今日,关于汉字的种种讨论仍在激烈地进行着。有人主张提倡使用繁体字,有人主张维持现状,有人主张进一步简化汉字,甚至有人叫嚣废除汉字,实行汉字拼音化。不管学者们如何争辩,我觉得汉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载体,所以当我看到今年晨读的主题是“叫醒汉字”时,就很欣慰,觉得这个主题非常好!
祝愿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继续传承下去! 华北电力大学国学斋 李欣
2009.03.21
(二)
逄老师:
您好!我们这学期按照计划把新儒学堂的活动展开,在上周日,新儒学堂向茂名学院全校学生发出阅读经典的倡议,本次活动是我们自成立以来第一次面向全校公开搞活动。旨在对我们社团进行宣传以及发出倡议,在现场,全体干事齐心协力,布置现场,派发传单,耐心讲解,宣读倡议,他们都非常积极。我感到非常欣慰。在活动现场,仅仅两个小时的宣传,有29名同学报名参加儒雅公益晚读,有54名同学报名加入新儒学堂。我们的现场有有奖问
卷,旨在调查我校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家对我们的期望很高,希望我们能在茂名学院里开创出新的文化天地。我挑选了几张照片给你看下。
广东茂名学院 洪昭
2009.3.24
(三)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李云竹、薛松伟、刘金2009年4月5日来信选读
……河南大学青年晨读活动在2009年4月1日正式开始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出乎我们的意料,出现了许许多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的面孔。作为开篇第一章,我们选择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齐声读完,那嘹亮有力的声音,仍在耳畔回荡。偌大的下沉广场,仿佛还能听到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晨读部所有人员静静地站在那里,一个个默然,同时也露出了坚毅的表情。我们在用心聆听,聆听百年之前,一位爱国之士慷慨激昂的陈词“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活动结束后,我们晨读部对整个活动做了总结。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对晨读活动提出了更多更好的建议。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我们又增进了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所有成员会尽我们最大努力把晨读活动做好……感谢学堂对我们的支持……
……………………………………………………………………………………………
道,常道,非常道——广西贺州义工罗德容短文分享
痴痴迷迷,不觉已过半生。文化学了不少,仍时常感到郁闷与彷徨,似那无根的浮萍,飘飘荡荡。三十而立,却未能够定得住、立起来。近日读了王凤仪先生之《诚明录》、《笃行录》等书,这才明白自己郁闷彷徨的根源:虽然懂得一些“玄奥”的知识,但平常之理未明多少,本分之道未行几分,根基浅薄,自然是摇摇晃晃、东倒西歪。
道在何处?一般人都以为道是很玄奥,平凡人是无法理解的。我原也如此认为,因而时常钻入那玄奥难解的书中去追寻。现在方才明白,道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身在何处,道就在何处。它就在我们的日用生活之中,就在我们凝视处、着手处、落脚处,就在最本分处、最平常处。本立而道生,我们却往往是舍近而求远。
王凤仪先生曾言:道是行的,不行没有道。诚哉斯言!道不是仅仅靠悟得的,是必须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去体验、去修证的,是不可言说的。王凤仪先生原本为替人做活的农民,后从伦常本分而悟道,三十八岁才开始识字学善书,此后行道劝世,专门化人,足迹遍及东北华北,共计倡办女义学七百余所。反观自身,不由得羞愧万分。扪心自问,那本分之道我行了几分?!从此亦不敢再对人多作评论。我们青年人常幻想自己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那是何等勇毅坚决,但我们行那本分之道时能有几分的勇毅坚决?!那些我们想做的、应该做的又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又做了多少?!
我只能静默!我乃一介俗人,不敢指望能够修证得道,只愿能够多明一些平常之理,多行一点本分之道,也就心安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只愿能够在这永不停息的奔跑着的平凡生活里不时有精进,得几许欢悦、几许宁静,如此而已。
………………………………………………………………………………………………
一句话新闻
1、《一耽学堂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义工学习手册》编印完成,并开始全国范围发放。
2、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青年教师唐元平组织的“鄱阳湖读书小组”已经三年,近日寄来创刊号暨三周年纪念文集——《爱智斋》(封面扫描如图)
3、河南大学国学社寄来社团杂志《国学之声》,内容丰富,充满活力。(封面扫描如图)
4、4月11日上午,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师生来学堂座谈晨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