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硕博网(2009-04-25)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昨日,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将要大换血:替掉,海子诗歌替掉,、、、、等古文名篇通通撤下。消息传出,各大网站一片哗然
昨日,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将要大换血:替掉,海子诗歌替掉,、、、、等古文名篇通通撤下。消息传出,各大网站一片哗然,并很快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支持的网友们认为北京的编委“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多数网友却在哀叹:“快餐文化取代了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认为“这预示着教育娱乐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同时许多网友担忧过多删减古文名篇在中学教材中的分量会加剧已有的文化断层。
据媒体报道,进入这次北京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并非偶然。编委中有不少“金庸迷”,62岁的薛川东说自己就爱读武侠。编委之一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是个知名的“金迷”。但这次把金庸武侠小说推上教材的,不是孔庆东,而是67岁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主编顾德希,他也是金庸的“粉丝”。作为北京四中的特级语文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顾德希亲自推荐了中的一段,最后被确定下来。
正是新闻透露的这段“内幕”成了不少网友反对课改的理由,网友认为这些“金迷”编委是“凭个人的爱好来修改教材,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网友指责道:“一帮媚俗的所谓专家,你是‘金庸迷’就得让孩子们也‘金庸迷’啊,文化经典现在被删,可能以后都成了历史,没有太多的人去欣赏。”
网友在质疑编委水平的同时,认为取代是用“通俗文学取代主流文学”,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思想深度,鲁迅先生的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深刻剖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正是中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不可取代的经典佳作,怎么能够随便乱删?
网易浙江网友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表示这是社会的悲哀:“鲁迅的文章都是很深刻很有引导意义的,是在绝望中还存在的一丝微薄的希望,是对社会的现实反映,他笔下的很多问题现在还存在着,他的文字唤醒着人们的良知。教育是严肃的事,教育的文章也是严肃的事,不能为迎合而迎合,娱乐而娱乐。不能把精神食粮如此糟蹋,这样下去,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丧失是迟早的事。”
尽管网络上骂声四起,但仍有不少网友认为此举并无不妥。
网易云南玉溪网友认为,“金庸和鲁迅诚然没有可比性,鲁迅是民主斗士,金庸武侠是提倡侠之大者,两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两者都有其局限性,两者都有其优点,在近代历史上,我敢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鲁迅的书,但有华人的地方难道就没有金庸的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流传最广泛的作品,选入课本也无可厚非,我们可以批判作品的局限性,但不可抹杀其存在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有网友表示,如果说金庸小说入选今天的学生课本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那么中国此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不是也错了呢?新文化运动将百姓难知难会的文言文变成现今为大众所熟悉的白话文有什么不好呢?在当时白话文的普及也是被认为对国学的亵渎,而几十年过去了又怎么样呢?
网易广州网友则认为,教材只是一个学生的读物罢了,不要把它看得多高多重要,学生读多几遍会背不会对其产生太大影响,真正教育人的是社会,如果社会文明塑造起来,对青年们、学生们的素质才会整体推动促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和金庸是可以互补的,金庸入教材完全应该。
针对网友们提出的观点,分别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邹寿元老师、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朱崇科以及媒体撰稿人陈璧生。
和网友们观点对立一样,三位先生对替掉的态度也分成了两派:邹寿元表示这种尝试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课文中占的分量很大,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程度可以去掉几篇。朱、陈两位先生则认为,根本没有替掉的资格,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选用金庸的作品,而是不能用金庸作品取代鲁迅作品。
朱教授认为这一做法反映出整个社会对目前的语文教育十分失望,失败的教学模式导致设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没能实现。他认为,编写中学教材是一件影响面很大的事情,编委们在选择篇目时应客观考量文章内容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不管通俗还是经典,所有的作品只要认真做学问都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但毋庸置疑,好的文学作品能给人的提升和滋养,高中生年纪还小,分辨能力、自控能力都较差,更应该多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陈璧生同时指出,把鲁迅先生的某些不适合选入中学教材的作品删掉可以理解,但把像这样的中学生既能读得懂又能提高写作能力的作品换掉,这种做法即使“不是愚蠢,也是一种很草率的行为”。朱崇科指出,在课改时,编委们应注意保留一些“内容厚重、能反映文化积淀的好作品。”
针对网友反映金庸的作品宣扬江湖道义对中学生有害的说法,邹寿元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才应该选入金庸的作品,因为老师可以给学生加以引导,进行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正确理解。
对网友反映鲁迅作品语言晦涩难懂的问题,三人都表示理解。朱崇科同时指出,鲁迅的作品中涉及骂人的文章不超过5%,除了针砭时弊的,还有一些展示其柔情一面的作品,可以考虑选入教材。
朱崇科指出,归根结底,目前语文教学的困境不是换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考试体制有问题,考试体制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如果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重点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标准去讲解,再好的文章也是味同嚼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需要改的是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换几篇课文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三位先生都对大量删减古文作品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应该坚持保留古典文学的精华,陈璧生认为,有学者提出应逐渐将古文逐出中学教材,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古文作为汉语文学中“非常珍贵的运用经验”,在教材中占有20%的分量才算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