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阶段的中国文化建设

2006 摘要版)

一 国学热的实质

●目前这股子国学热,大概始于零四年下半年。在它之前,还有一种所谓“读经热”,在媒体上闹了三年。

●所谓“读经热”,只见有“热”,而未见“读经”。这股热搞的是“请法、卖书、当师爷”运动。大概是这三类人在喊话。

●真正下边想做事的人苦闷难言。无名无份的小老百姓最可怜,裹夹其中涮来涮去。有人说要给他演一出戏,他就不只要捧场,最后还得他去收场。

●说话越界,行动失位,情绪大于理智,理想脱离现实。整体感觉就是情绪热。

●希望我们的一些媒体、官员、学究能够好好的检省。

●天高日暖照,风吹尘尽去。留下的最真实的就是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和美好愿望,他们关心教育,他们期望国家进步、社会和谐、民族繁荣,盼望生存环境、道德人心越来越好;他们的朴素和善良,他们的真诚和执著,是国家之本、社会之基、民族之源,我们必须好好的善待和珍视!

 

●国学热有“热”可言;这个“热”与“国学”、或者更明白的说是与“国”与“学”与“国和学的关系”密切关联的。

●国学热的实质是通过现实反思“国”与“学”的关系,而达成一个正在上升发展民族的历史自觉:一百余年的奋斗努力使我们今天可以有资格、有能力看清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这是非常必要的!一百年前的提问,今天可以来回答了。

●一百余年前,我们国不国,学不学,国衰落到极点而几不为国,学衰落到极点而几不为学,“国”无资于“学”,“学”无主于“国”,生民涂炭,家园零落。族群生命、个体生命皆失掉其信仰形态,族群成了一个空散的概念,没有精神,没有凝聚,没有力量,个体成了一个无根的飞尘,没有方向,没有着落,没有生活。危机时刻,志士挽狂澜,忠贞扶大厦,不论实干救国,亦或反思致学,亦不论救国之法如何不同,学问之路怎样差异,溯本源流大都真心努力,其要大抵由国而至“学”,或由学而至“国”,使族群与个体真成一个活的相谐相济的有机体,有国民气质,有社会信念,可以自强自立。所以有邓实的那句“国以学而存,学以国而昌”。

●那是一个古老文明在面临失去任何存在形式的危险之下的本能爆发!“国学”之名,乃志士良知之勇毅坚忍!“国学”之实,乃强国强学之兴邦立命!“国学”之提出,乃生死之际之绝地反抗!“国学”之回答,乃百年复兴之今日中华!

●国学热的意义是我们的民族开始具有历史感,而历史感是一个民族真正开始自信的起点。它提示我们要认识历史,而且首先是认识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个“自己造成的崭新空间”里来更好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有所自觉,同时更加努力地进行崭新生活的实践。

●怎样回应“国学热”,决定我们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应该以全社会的普遍生活实践为基础。从群众性的生活需要和满足中找到它的方向。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回应,都是一种解决,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在他自己生命经历之内来思考和行动,谁也不比谁更多价值,真的具有了平等的尊严,恰恰在这里就有了生命共同体的孕育、养成和塑造。

●我们一百多年来都在为此而准备;这种回答证明我们的社会确实进步了而不是退步了,证明我们的历史真是一贯的而不是断裂的!黑夜路走成白天路了!天光真要亮了!

●我们现在的某些学人,仅仅把国学热看成某一种学问之热,好象是终于该轮到我说话了的意思,从观念到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派到学派。这未免太轻轻飘了,未免太自作多情了,未免太糟践那些他们还津津乐道的前辈学者了,也未免太无视那些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百年来的壮志牺牲了!

●目前的国学热活动比较单纯侧重在某一方面文化的宣传鼓动,而往往忽略了国学概念提出之初的一些历史情境和真实含义。同时,没有思考它的现实的形式;把它当成了一个物件,一个不需要反思的、死的物件来摆弄,这是不对的。老实讲,我们不需要报头新潮,不需要壮观街景;我们不想赶场,只想真实、实在的生活。

●在“国学”这个名词下的公众精神的专注、期待以及社会上种种名目忙忙碌碌的活动大概二三年就会消退,转而为其他的更加深入的一层努力;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周期,就象是此前那阵子尘土翻卷自己为自己激动不已的所谓“读经热”一样。

●这是一个有待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必将被更深入的发展阶段所扬弃,留下它合理的成分:普通人的参与意识、自觉意识,社会公共心理氛围的原始胚胎,民族精神气质的适度活跃与自我感觉,等等。这算一个准备,而帷幕还远没有拉开。

 

二 今日中国社会与文化

●文化这一块曾经好象是附属品,装点修饰用的、附带和帮衬,或者是用来搞平衡,在你心理上制约那么一下子,或者是宣传鼓动人的喇叭,或者是一种禁忌或避讳,等等。我们的国家一直没有腾出手来,在今天之前。

●而现在,它“成为我们整个的生活”,文化不是一件可以拿来只是谈的东西了,它并非某个部分,它是直接的现实。

●普遍的生命自觉:活着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真实,并且在这种感觉里说话和生活。这是生活自觉,不是意识之间的争论,不是观念之间的比较,而是“先过生活”,是生活和生活的问题,是人和人的问题。

●目前阶段的中国文化建设,应该联系到目前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来考虑。这种做法,现在看来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适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阶段,而且它确实可以给出更直接、更清晰、更有效的答案。

●目前阶段的中国社会,根本的力量在“人心人气”。要能感召人心,要能聚通人气,这是一切根本的根本,一切关键的关键!

●毋庸讳言,目前阶段的中国社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但这是真正繁荣昌盛的前夜,是集合多年来正反两方面进步因子的自我总振荡,这是一个自己自觉提出问题,从而也是一个能够自己自觉消化问题的阶段:不停的痛苦和不停的快乐,不停的确证和不停的犹疑,还有期待与失望、热闹与冷清,等等等等,而且这已不是简简单单的情绪的东西,每一时刻里的感觉都交织为整个民族的生存感,每一时刻里的思考都好象充满了历史的气息,每一时刻里的语言都仿佛是对着所有人说出来的,而每一时刻里的行动也都似乎是为着证明和表达什么,这一幅可爱又动人的图景啊!它充满生气力量,到处都有勃发充实的感觉!通过这样的一个自觉(充满痛苦,却又幸福)过程,我们整个的民族、国家、社会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直接地感通到历史长河深处的脉动旋律!那些曾经存在过、挣扎过、努力过的历史上每一个人物、每一种思想、每一类资源似乎是要穿越亘古久远的时空在今天的地平线上复活过来,他们取得了真正彻底的解放:彼此微笑着站在一处,老朋友样的握一握手打个招呼,再深深的吸气,吐一口几百年上千年的沉闷,一起走进温暖透明的阳光,轻轻沐浴,然后仔细嗅嗅这块神奇古老土地上飘来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芳香!这真是两千年未有之奇局!

●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特别的要明白:一切都是够用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因素并不在这个社会的外面!

  该在的还在!要有的会有!

●我们注意到,大家最为关心盼望的是怎样养成现时代的生命人格,过一种现时代的人的生活。

●道德感是民族气质的核心点。有道德感的民族,它的每一分子才会有尊严和荣誉,才会有幸福的感觉和存在的理由。

●回到最基本的生命事实,站在基本生命事实的立场说话!我的感触是,谈文化必须要从事实谈起,而且要从最基本的事实谈起。什么是最基本的事实呢?是生命的事实!是生命的人格!有生命才有境界,有人格才有力量。只有讲求生命才有境界可言,只有讲求人格才有力量可言,这是中国文化的落脚。梁漱溟先生是一个明证,王阳明是一个明证,孔夫子是一个明证!

●基本事实就是简单心态。

●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期的文化建设的主旨是“传习”:传承、传递、传播和学习,是生命的传递和人格的建设。传承是建设,学习是发展。

●现在的中国,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没有谁不是老师,也没有谁不是学生。没有谁教谁的问题,而是要互相学习,大家相互努力的学习,学今人,学古人,学中国人,学西方人。这是首要的问题。大家都有向学的勇气和志向,能够互相真诚的看待,努力虚心的求学。讷讷吏员,间间小民,大峨冠的先生,松溪畔的渔樵,入局挺膺的事主,无位而立的孑生,统统如此。国,将是好学之国;学,将是立人之学。好学之国为万国之表率,立人之学是万学之根本!

●问题的关键是,恰恰是对于自己的东西需要消化;中国文化并不会因为是我们自己老祖宗的创造或是因为我们自己降生下来就以汉语为母语而似乎天然的就具有谈论和秉为己有的权能。而作为现在进行时的文化消化与创造,是“自己的”又是“世界的”,但有个界限不要越过,就是始终在现实的人的生存感受范围之内。日中所见,心中所信,平等平等,实见实信!

 

三 教育实施的问题

●目前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是体现为法律政策的国家意志。

●教育的产业化是错的,而文化的产业化一样是错的!文化的主要方面是公益性。

●语文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必须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理解语文教育。

●所以语文不同于数学、外语等其他科目,它不是与它们并列的科目教育,它也不能够按照科目教育来定位和设计。

●教育出了问题,不一定是教育部做的工作都不对、都不好,而是说它对自己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定位、功能可能不清楚、不到位,并由此而影响了、误导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与期待。

●教育政策应该为体制外的民间自发性公益教育活动创造空间和平台,提供资金和舆论支持。

 

四 我们的努力与实践

●这五年九个月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段时光过的很艰苦,但每个人都真心实意、精忠赤胆,勇往直前而风雨无悔,可谓“义之与比”;做事上心到手到,不吝惜一丝气力,不怀藏一片私心,做事第一,静默为主,可谓“至诚无息”;放低自己,一律平等尊重、爱护,可谓“谦敬有加”;还有,不论面对何种情况,身处何种境遇,我们始终对人抱定有不移的“信和希望”。

●文化必由公益,公益必以青年。这是我们的整体战略和全局意识的体现。文化+公益+青年是个三位一体,不是简单的相加,不是拼凑组合,它们互相支持,各为脚注,不同时期侧重不同。

●公益是形式,是公共空间的源点,是生命的态度,是我们现时代的民族气质养成过程。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