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十一”修学记

200610月)

学堂的西屋做事,学堂的东屋讲学。

OOO年十二月学堂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办公场地,只有承泽园44号的那间五六平米小房子,即是我栖身的所在。

九个月以后,学堂租下了承泽园十七号平房,两间半红砖房,不到三十平米。那时候我们就有了固定电话来办公。

在十七号,一干整五年,一口气儿到今天。只记得二OO三年“非典”时期有过一个多月的“休整”, 平时只是春节过年几天回家算是休息了。一般的工作到晚上十一点以后,越是节假日、大礼拜大家就越忙。参与的义工逐步增加,甚至外省外市,不只大专院校的青年学子,还有社会上的职员、机关的干部、教育系统的教师,还有老红军、农民工、孩子的家长……

学堂专职的人员也不停的增减:从两个人,到三个人,又到两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四个人,三个人……

 

OO五年的年中,学堂增加了承泽园十号院。这是一座老宅子,听老户阿姨讲,将近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是乾隆朝宫中内眷的一处用所。门前一条干涸的沟渠,很多年前有颐和园昆明湖水流经这里,通往现在北大所谓的未名湖。而如今,只留下厚厚的石板桥横在那里,七块大石条,纹丝不动,依然发挥着桥的功能;桥北就是十号院,青黑屋瓦、朱漆窗棂,提醒着桥上过往的居民,这里曾经的古老和一种古老的典雅。

我们的房子在这个两进大四合院的第一进西侧,一排三间,现在完整独立,算是保存最完好的了,当时大概相当于一个门房吧。屋子南窗东边侧是一棵石榴树,长的壮节拔翠,每年仲秋都有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青皮石榴荡在风里,等着人收获采摘;后院有棵北方常见的柿子树,不太高,但恰好可荫护住不大的四方小院。

其实,学堂十号院开门向南几步出去,就有几株高树,绿叶纷纷,映衬在蓝色天穹里。边上一棵小桃树,桃树下是友人送的石桌石凳。

 

学堂的十七号和周边的许多房子一样,现代的建筑,一目了然利落干脆,而十号院则半隐半露,景物高低层叠着相互间错,要是没有耐心烦儿,一急可能就擦过去了。在这片各种建筑混合的园子里,住着大群的灰喜鹊和麻雀,它们叽叽喳喳,伴随着人们每天日出日落的生活。

承泽园,美丽的园子,古典而现代;记录着汗水、欢歌和足迹。

十号和十七号,一东一西;从西屋走到东屋,我们用了六个年头。

没有西屋,就没有东屋。

 

十月一日

先做事,后讲学。

这是学堂有东屋的第一次修学活动。大家还是先从做事起。

900报到,讲话,马上劳动。正好八个人,陈招明负责第一间,江鹏轩负责第二间,黄磊负责第三间,刘兰负责图书室,掸灰尘、擦玻璃、擦桌子板凳,何正军收拾院子卫生,王雷生负责早市买杂什、蔬菜、馒头,做午餐晚餐及碗筷等器具卫生消毒,唐鼎峰去学堂西屋值班及收集打印一些文字资料,我在图书室帮忙清理卫生。

记录1——干活细致。手脚都挺勤快,边边角角都能照顾到。朝气、热情最宝贵,要不快不慢、不大不小的发挥使用。

记录2——基本止语。吃饭时都想帮忙,不能意会则用言传吧。会看、见,而不知观、察,开始时大都如是。

下午140学习《孔子世家》,读,顺一遍,顺二遍,解,议。学两个小时,再劳动,包括叠报纸。440唱歌,《秋风辞》,汉武帝刘彻词。众人练习吐气,慢慢感受音韵。晚600晚餐。餐后嘱刘兰沏茶和切水果到西屋,大家700在那里看《孔子传》。900准时临颜体字。

记录3——勤敏于事。这以后沏茶水和水果盘刘兰都主动承担,不必特意安排或嘱咐,也是当今青年中少见的优点啊。

记录4——藏头露尾。年轻人气息喘伏,傍晚稍安。修学通知发布很紧急,大家可能得逐渐进入状态。

记录5——书法静气。一天忙碌,晚上睡前练书法,很有好处。都没功底。东屋应开此活动内容,此事当常习不辍。

 

十月二日

凌晨515北大西门见。只我晚了几分钟(半夜洗的衣服没干),别人均到齐。天黑蒙蒙的,寂寂无声,有些冷。在未名湖石舫上体验黎明之前的黑暗。长长的静立,呼吸,呼吸,晨读操的次序开始,大鹏展翅,齐声“啊”,渐至共鸣,回复常态,默立。此时晨曦微露。先“开声”,读《千字文》,后《大学》头部及《论语·学而》一部分,一时散成一条线,一时拢成圆圈,还解释交流了部分内容。将近七点结束。

记录1——青年日新,从晨读起。早起,读书,至关重要。真正长养精神。且学堂晨读操之演练十分有益,将来各校应认真体味。

“老家”早餐。800又学《孔子世家》,这回大家有点味道了。1000叠第十期通讯,量比较大。今天陈招明准备饭菜,昨王雷生带头做第一天,大家看了心里有大概之数了。

记录2——做饭做菜,莫急莫待。心里的想法好,事情做出来不一定就好;要能平衡自己的热情,要实际,盆碗数量有限,饭桌面积不大,蔬菜搭配合适,炒炖比例和咸淡,主副可口,饭菜盛放不乱,各单项时间统筹,等等,都要瞬间了然在心,否则,心无主,手脚怎能不无措呢?

下午及晚间活动如昨,劳作延长了半小时,学唱琴曲《阳关三叠》。

记录3——好事多磨。国庆十一长假,一般的都出去外面玩啊走走溜溜啊什么的,几个年轻人“圈”在一个小空间里活动,过“集体生活”,活动一项一项很紧凑,没点业余时间,别人也许不解,我看却挺好。

 

十月三日

从今天起要走出去了。比昨天更早 ,凌晨430西门准时集合,一路止语,徒步走到香山。我打头里走,大家跟着。一齐走下来,630到香山公交停车场,与计划不差分钟。入园。

记录1——凡事豫则立。动身时我先做了一壶热水背着,这一整天都够了,就不用跑到香山底下现买水了。

记录2——两小时走的都很好。一贯之力,手脚起做。且事前不多说讲解,不鼓动,大家自己能不能掂量出自己来,能不能自己看出是不是合适。恰好在范围之内。

在“屏山带水”处休息,活动,“啊”,晨读。因为身体活动通畅了,气脉、身体、意念差不多可以谐振,声音洪亮,刚正中大,弄的小何脚底都有“震感”了,读完之后,整个人象洗刷了一遍似的,躯壳抖了一遍。继续沿山南侧上行。

记录3——慎终如始。优秀的年轻人做事很注意过程和效果,但一件事一个状态之后也应该特别注意“收尾”或者“后续”。不要完了就“堆下来”或“停下来”,应该更加慎重和小心。

1000左右在山路上学习,没有别的地方,就坐在石阶上,闪出中间游人穿行的路,讲,讨论,告诉大家什么是事实,这个世间最难认识的东西。小唐从山下带吃食来,找地方,准备吃喝。

记录4——戒闲言。懈怠,散漫,意兴,闲扯,忘失,空言,愚呆。年轻人最宜戒除闲言,无所事事,心不在焉,完全是魂不守舍的样子,这会让人心生厌恶和反感。

阳光浴;在过往游客好奇的注目中学习,我们读的时候,有人鼓掌。很多人问“耽”怎么念。

记录5——增强自信。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和众人的氛围中仍然能够信奉和坚守自己平时的生活信念、准则和追求。相信这样的学习各位会有震动,它不同于课室内的研讨。

在昭庙古松旁,在最后一缕夕阳的温暖中,大家以“啊”—“123”——歌词的三组合哼唱琴曲,具有动人的美感。赶公交回来吃饭。

记录6——心到手到。最不好的是,明明想到该做,却逡巡犹疑。所以,若这样,连好好吃饭都做不到。

 

十月四日

今天更早,大家睡了不到三小时。黄和江就在学堂屋里打个盹。两点多就走。走了两小时四十分钟到天安门看升国旗。白颐路段太快了,江鹏轩掉队了,我们走的像小跑一样。脚上都有泡或有不适了。六点十分升旗。700返回,都在726车上打盹。黄磊很精神,问问题,我们交流,他很有同情和细致的心情,很有一股专注的精神,真的难得啊。在早市旁吃豆腐脑,大家气魄上更舒展自信了,这么“艰难”都过来了。

记录1——处变不惊。刘兰第一次来北京,到哪儿都是第一次,却又都泰然处之,从不大呼小叫或者抱怨、诉苦,令人刮目。

900学习,讨论到很细微的推敲境界,大家都很投入,学到将近1230

记录2——学无止境。古人每句话,每一个心境,都要在生活的实际体会上反复验证琢磨,不断的旁证推求,不要怕慢,耐心,耐心,耐心而再耐心。

中午在学堂东屋小院吃大杂烩,剩下的蔬菜、水果等,下午340出发去清华园站,晚840到古北口,大家在车上补觉。山里很冷,露天吃晚餐。

各自睡觉。他们已经四天强体力生活而没洗澡了。我上了床才发现,没有喝一点水,胃难受。

记录3——出门在外,言谈交接弹性适度,不要动火发情绪。

 

十月五日

500起床。看到一颗流星。穿过河西村往西,跑到四处庄稼地的地段,晨读的准备,晨读。带着夜的黑的风吹着成片成片玉米干枯的叶子,唰啦啦的给我们伴奏。朝晖拉动天的穹顶。卧虎山侧立一旁。早餐,招明吃了六碗大米粥,别人也不少。730行李搬到孙玉民家,坐小面去金山岭,我的膝盖骨疼的厉害。

这些段落的长城,绵延环旋,耸峙关山,躺在山的安祥博大之中。上长城,秋草疏疏,晨风清冽,抬眼望,群山滚滚,涛声揭天。心里油然而升一种开阔伟岸的情怀。

记录1——看比想更重要。一天一地,大山大河,一个人应该经常的回到山川之间,看看那些人生岁月、历史时空、自然造化的见证。

敌楼烽台舞新旗,儿郎壮志恤古情!

大家一路很兴奋,不停的发现,然后讨论,给出证据,反证,例证,辅证,看来大家通过几天的学习和讨论已经学会审慎小心的提出观点和看法了。

从金山岭到司马台,很长,大约40里吧,这一整天都是招明打学堂的大旗,赞曰:秋风古长城,草木霜未浓,猎猎艳阳旗,先看满山红。

记录2——长城是个开放的系统,不是封闭和保守的。它是民族生命的尊严和尊严的界限的表达。

温度升高,热了起来,小唐捡根木叉做我的拐杖。遥望司马台,银龙踞莽山,苍雄标大千。中午在长城上吃饭,日光浴。

下午到水关长城,我留下休息,大家继续上爬,最后小何、小唐先后冲顶,别人也都跟上了。预想之中。

记录3——心力永远大于体力。

晚上六点到农家院,几个人轮流终于可以洗澡了。江鹏轩和我在门外聊天,他有很深的思考,激发了许多的感触。

记录4——立志为本。初始状态确实非常重要,而且要经常加深体会。

晚上在小院子里继续看《孔子传》。

 

十月六日

今天是阴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早上还是早起,跑步,读书。整个上下午都按照计划,白天基本没有出院门,算是一个“养”和“长”的过程了。大家学习更加聚精会神了,而且“通气”不少,很舒畅。

下午430出发,爬卧虎岭野长城,就在火车站旁,比较陡立。云气四围,夕阳已经不可见。通过残破的砖道,向一处半毁的烽火台走。登上台顶时,天地都已暗淡,氤氲的夜气笼罩着我们,除了脚下的长城,什么都不可见。静坐,听那风声,不,是让风吹,风直接打在身体上,厉吼。大家安坐,任由它来,跟着,我们也吼。黑的风中没有一点光亮,突然,看到升起的月亮,圆圆的,柔黄色的,凝结在半空中,又隐没了;列队行礼,拜月,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祈愿世间家庭和美常团圆。下山的时候,江带路,风慢慢小了,靠两支手电和一个手机,沿城南侧往东行。很远处的山下有几个灯光。几滴雨点开始落在头上,荒野无声,倒塌的城砖经常出现。大家鱼贯而行,相互的提醒和帮助。出上联:秋风秋雨中秋月。你一言我一语的凑对子。下到山脚时,月亮又浮出来了,高高的挂在天上。

半夜前后,星空浩瀚,澄宇无际。

 

十月七日

今天收尾,按计划已经是结束了。我们还是早起读书。黄磊在院子里看最后的月落。小何相机已满了。早餐之后,八个人在屋里学习《孔子世家》,只讲了一两段,讲到孔子的博闻和知礼,讲到礼的伟大教化作用和学习的快乐美好。

乘三段汽车返回。我们又回到了我们出发的地方,承泽园十号院,学堂的东屋。

这次修学的目的是:意志力、恒常心和静默的体察。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