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湖北襄阳胡海龙:关于义工发展方向的二十点意见
二、毛菊和逄飞六、七月份电邮通信
三、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杜砚和逄飞电邮通信
四、逄飞在顶新集团大陆区2013年第三季人文共识会作报告
五、国学教育规划初步——清华大学国学院工作设想(部分)
六、祝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书院成立信
七、“以书会友,以友会心”——生生学堂·杨老师赠书计划
八、网络文摘:
1净慧长老:学佛修行三个根本要求
2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摘要
………………………………………………………………………………………………………
湖北襄阳胡海龙:关于义工发展方向的二十点意见
逄兄好:
吾兄坚持全职做公益多年,令人钦佩。兄见解超卓,为公益发展指明了基本的发展方向。期待更多人能认同,如兄所言,形成公益界的共识,形成社会共识。做公益很难,社会大环境很差。近年如慈善方面有了不小进步和改观,但如兄高瞻远瞩者,社会接受起来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以下是弟年初应网友之约草拟的关于义工发展的一些建议。弟长期在民间,接触面有限,见识未充。今拜读兄之大作,甚感振奋。多些兄这样的精英,公益发展有何难。
弟 胡海龙 敬上2013-9-17
关于义工发展方向的二十点意见
2013-01-21
一、着眼道义文化精神的重建,着眼国民责任意识的养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以人为本,做人优先于做事,关注自身修养、品格、才学、理念的进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三,传播民胞物与、助人即自助的精神理念,提倡全民慈善。
四,远离政治,远离宗教,杜绝公益无关话题。
五,民生为先,关爱弱势群体,尊重弱势者,聆听他们的话语表达。
六,物质救助与智力扶持相结合,慈善项目与文化项目并举。
七、诚信是公益的生命,主动接受各方监督,请结伙牟利者远离。
八,多着力于政策尚未覆盖的领域。
九,多做民间尚未有普遍意识要做的事情,带动民间去做。
十,探索传播适合国情民情、社会上可以广泛推广的做法,推动公益、微公益创新。
十一,做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的先行者、践行者、传播者。
十二,参与义工人人平等,养成民主决策、民主协商的习惯。
十三,养成礼让、友爱、诚信、和谐的人际气氛,让义工圈成为社会正面能量的重要传感源。
十四,建设学习型组织,给义工学习、提高、陶冶精神的机会。
十五,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提升所在城市文明形象。把握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行事风格和话语风格,带动乡风、行风、文风、学风及其他风气的转变。
十六,独立而不孤立,和而不同,和各界各方积极合作。
十七,秉持大公益的观念,和不同领域的义工保持交流,积极合作。不仅资源可以共享,更可望在交流中激发灵感、拓宽思路。
十八,为财富精英回报社会提供机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和经营意识的转变。
十九,公益活动的广泛开展,自然会促进城乡之间以及不同阶层的交流和融合。
二十,促进平和、理性、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增进社会共识。
(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1891099)
-----------------------------------------------------------------------------------------------------------------------------------------
毛菊和逄飞六、七月份电邮通信
逄老师,您好!
很久没有联系,不知道您可好?学堂的房子怎么样?小孩可好?
图书室里现在已经有第三代的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整个暑期做志愿者,第一代的已经马上读初三了。这里本地的成人志愿者也不断,外面的捐书也在不断。我本以为一部分人参与了,就非常好了。可是现实是:往往100个好气氛,会被一个原因给破坏。一年多前,有位到国外工作多年的家长第二次带儿子来参与图书室的活动中听说图书室发生的不快的事后(一位邻居儿童读者的家长帮助孩子撒谎,不承认毁坏图书室的公物),留下一句话“你还是不要再待在这里了,这里的人群都是没有素质的,你帮他们,到最后他们倒......我以后不会再带孩子来了,这里的孩子没有人管,没有教养,会给我的孩子坏的影响”。
前几天,图书室贴出去一张真人大小的手绘的海报“三毛背着弟弟冒雨去上学”,正体现了我们图书室互助的精神气氛。这海报吸引很多路人驻步观看。过了一天,海报被撕了。我当时猜到也害怕是对面的小孩子给撕的,结果确实是。父母生了孩子不管,不教是非对错,父母自己不知道是非对错。这样的事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无视集体中惹麻烦的一份子,威胁一直存在,不会消失。
今天听到有机构要在社区做环保的公益:宣传环保。费力宣传环保,我们的食物都不安全:想想吃一个西红柿都不知道是否安全,猪肉的来源是否安全,最基本的生活安全都不能保障,不知道怎么活。无知、不知是非、没有良知比什么都坏。
毛菊2013-6-14
毛菊你好!
现在我在沈阳,18号回京。学堂房子暂时还在,5月份送了一万给房东,最近没催我们搬家。小孩一直流鼻涕、咳嗽,在沈阳时主要是照顾她们。
图书室的微观社会实验点出了一个事实,社会是无限丰富的,公益是具体有边的,好的公益形式不断产生“情境”或者“故事”,不断涌现“新鲜的事实”,它们构成具体公益和无限社会的“临界转化点”,在此“临界转化点”上社会成为具体的,有思考的活体,而公益因为对“突发”、“意外”和“偶然”的“坦然承担”和“活动重心的随时迁移”产生社会治疗的丰富的可能性。
关于良知,我观察到的是,作为群体和整个的社会意识,我们是很难看到良知的,社会这个词就其社会心理集合的角度看,是“痛苦和纠结”的代名词,史上最好的制度和制度安排设计也只是使人类群体生活不会太坏而已,或者说,好的政治是,社会自己坏自己的,而大多数人作为个体的良知确实自由和伸张的,个体自己好自己的,甚至,自己坏的社会和自己好的个体,是没有分离冲突的的,呵呵,一些简单直觉了。
你可好,选了医院没有,这次回京,若方便想去看看你们。
逄飞于沈阳 2013-6-16
(写这一封短信中间给小宝洗了一个裤子,尿了,给大宝洗了一个睡裙,她起来撒尿迷糊中坐到尿盆里了。)
逄老师,您好!
不知道您最近可好,家里人最近可好?学堂的房子怎么样?
医院还没有订,可能要等到8月,9月有钱的时,去订医院。小孩的预产期是11月底,医院说是个男孩。我们一年内会一直在北京。我也常去图书室,老在底层做服务工作,别人开心,当然也欣慰。但总在底层,也感觉怪。没有想过要扩大。
毛菊2013-7-20
------------------------------------------------------------------------------------------------------------------------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杜砚和逄飞电邮通信
(一)
尊敬的一耽学堂的老师,辛勤工作的义工朋友们:
你们好!
预祝国庆快乐!我是一名来自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普通大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给了我一份一耽学堂的资料。说实话,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一耽学堂,但在看了那一份资料以后,我被一耽学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特别是总干事逄飞先生的一篇《将来的时代,是义工的时代》,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义工精神在当今世界的价值,让我体会到“文化+公益+青年”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梦想,是一代人的守望。之后,我上网查找了一耽学堂的有关资料。我觉得一耽学堂倡导的“以公益建设文化,以文化引导公益”的想法,在当今社会是特别宝贵的。公益可以让社会更美好,而文化可以为公益注入更多内涵和精神价值。两者互相支持,如果坚持下去的话,真的可以慢慢改变一个社会的风貌以及价值观。其实,作为一个师范类大学的学生,我看到身边有许多人做着和一耽学堂类似的公益事业。我们学校的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心心火义教之家”,“圣兵爱心社”等大学生公益组织,旨在把教育的福音传给更多孩子。我也参加过这些活动,并在其中收获了许多快乐,得到许多心灵的成长。一耽学堂提倡的志愿精神的内涵是一种纯粹的热爱; 勇气和坚忍; 忘我的学习和实践; 对美好的事物以及善的专注; 天然的愉快的集体感; “行动”、“做”的主题词;永远采取简单的和直接的现场方式;传递和加注心灵的力量; 人群和社会的公共尺度; 义务与共享。我看了之后感触颇深,因为我之前的志愿者经历让我体会到的正是这里所提到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对美好的事物以及善的专注”。当我真的伸出手,去帮助一些人,去看到一些事,并试图改变的时候,我会觉得特别幸福。
其实我自小对于公益的热情和信念,都来源于我的伯父。他深深影响了我。我的伯父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十几岁的时候去了台湾,成为一个普通的台胞公务员。他始终秉承“资助一名失学儿童,下世纪中国就少一个文盲;资助一名贫困学生,下世纪中国就多一名栋梁。”的理念。退休以后,他致力于帮助贫困儿童上学。我伯父在1995年担任福海基金会董事,1999年成立文教基金会。他独自资助了2所希望小学,与人合资捐助了2所希望小学,让1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还记得我八岁的时候坐着车,翻过好几座山,来到他捐助的希望小学。那时我还小,并不知道这些捐助意味着什么。多年以后当我从中小学的校园里走出来的时候,我才真实感受到了知识与文化对我的影响,也真正理解了伯父的捐助的意义。他中年的时候生了大病,却还是没有停止捐助的脚步。他的敦厚慈仁,他的拳拳爱心,让我感动;他的坚持不懈的捐助,让我感受到公益慈善的力量。我觉得,社会上还有很多像一耽学堂一样的力量,和一耽学堂一起传承着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一起为下一代的中国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我曾经也觉得有些困惑:我到底能做什么呢?能改变什么呢?社会这么大,而我们这么渺小。但是我身边的人一次一次用实践告诉我,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我很庆幸在生命遇到了一些热心公益的人,让我对公益有了全新的理解,对公益事业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
但是当我进一步了解一耽学堂的之后,我又觉得一耽学堂是特别的,是与众不同的。一耽学堂所提倡的理念是创新的,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在北京香山公园的晨读运动,还有丰富多彩的礼乐实践,文史宣讲,社区义教等活动都很贴近人们的生活。我发现一耽学堂的工作并不仅限于金钱的资助,而更多的是教育的实践,文化的教化,思想的滋润。我特别欣赏这种方式,也觉得在这个全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更多像一耽学堂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努力。我觉得一耽学堂在做一件特别特别有意义的事。
然而,我希望更进一步了解一耽学堂。最近我要参加一个全国性演讲比赛,决定用逄飞先生和一耽学堂作为我的演讲的例子。我真的被一耽学堂和逄飞先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把逄飞先生作为我演讲的主角,因为他的事迹打动了我,引起我的思考。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他的故事——他对于义工精神的诠释,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他对当代青年的信心和期待,能影响到我身边更多的青年朋友。
我在一耽学堂的网站中读到了关于逄飞先生的一篇文章,名曰:《逄飞:追逐苏格拉底之梦》。在文章中提到了逄飞先生对于“自由开放的心灵交流”的向往,“就像苏格拉底在广场上一样”。而我从一耽学堂的教育,道义实践中又可以看到很浓的孔子的影响。我很好奇,是不是逄飞先生将这两个哲人的理念融入到一耽学堂的教育,社会实践中了呢?具体是如何融入的呢?我渴望和逄飞先生有更多的交流,希望从他那里学到更多,希望他的故事,他的理念能为更多人所知。不知可否?
作为一名学习英语翻译专业的大学生,有时觉得自己始终有一种责任,把中国文化翻译成英文,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耽学堂的工作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目标。现在我大二,暑假的时候希望能加入一耽学堂的团队,成为一名志愿者,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热衷公益的朋友相聚,该多么好啊!
最后,请允许我向“一耽学堂”的全体义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看到我的来信后,可以给我一个答复,真心感谢!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杜砚 敬上
2013年9月28日
杜砚你好,来信收知。
感谢你对一耽公益实践的关注和认同,我们又多了一位青年朋友。
人性需要一个充实、饱满的生活实践,看清自己,服务人群,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做义工,给我最深沉的反观和内省,给我最无求的坦荡与相信,给我最赤诚的勇毅和担当,把自己放在大地上,做微尘、做泥土,做一条路,我心安然、平静、喜悦。
道义实践,是人间的路,是大树向上仰望苍穹的根,人不能不为。为之则有精神的自由,为之则接续圣贤的生命,为之则融入生命的大河。
这是看了你的信,我想写的几句话。
如果有问题问,你可以写信给我。
逄飞9-30于沈阳
(二)
尊敬的逄飞先生:
您好!
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看了您的信后,我觉得感慨颇多,特别是您写的一句“道义实践,是人间的路,是大树向上仰望苍穹的根,人不能不为,”深深打动了我。我的文采不好,多有惭愧。现在,我对于一耽学堂的精神,对你的义工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过,我还有一些疑惑。您说有问题可以写信给您,那么您介意我在这里问几个问题吗?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您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将来的时代,是义工的时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其中您提到了苏格拉底和孔子。我最近常常想到这里。您说苏格拉底和孔子到了这个年代,一定都会是义工,都会投身于道义实践。您也曾提到您向往苏格拉底式的“自由开放的思想和心灵交流,不受任何体制,身份,地位的限制,随意发表意见。",而现在您在做的,又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您觉得您在推广一耽的过程中,是否有将两个哲人的理念融入到一耽学堂的教育,社会实践中了呢?您是否觉得您是在用苏格拉底的方式推广孔子文化呢?在您的道义实践中,您觉得您是否继承了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使命呢?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您的义工事业。在关于一些一耽学堂的资料中我了解到,一耽学堂提倡建设中国本土的公益事业,然而,我有时会觉得在中国这个环境下,公益有时很难生存。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外国留学生叫阿达姆,他就是一个热衷公益的人。2010年5月的时候,阿达姆和武汉江汉区春苗学校的师生共同在电视台录制一档节目,结识了春苗学校的创办人陈瑛校长,并了解到该校缺乏英语教师。6月起,他便来到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义务教孩子们英语。阿达姆坚持每周两次给孩子上课,但他未拿过学校一分钱,也从未落下一节课。阿达姆曾说,这样的支教对他来说,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份“很happy的工作”。充满爱心的阿达姆,因此被我们学校的师生称为“洋雷锋”。当我们问阿达姆要坚持多久时,他说:“如果可能,我愿意一辈子。”然而,他常常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很少有学生想加入他的行列,和他一起支教。我高中的时候,也有组织过图书募捐,把同学们的一些书收集到一起,捐助给立人图书馆。但是大家多去忙自己的学习,对于募捐并不在意。我也了解到,您为一耽学堂付出了很多,也曾有过一段很艰难的日子。我很好奇,是什么让您坚持了十年呢?十年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呢?您觉得中国本土的公益事业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最后一个是我个人的问题嗯。也是我个人的困惑吧!您说过,在当今这个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有关文明的深度对话,将在志愿者和义工中间展开。您觉得这种文明的对话是超越国界的。我特别有同感,因为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志愿者夏令营,有来自各国同学一起参与。然而,虽然我们可以很好的交流,但是您所说的深度对话我却难以体会到。不知道您所说的深度对话大概是哪一些方面呢?不知道您是否有和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一起工作的经历呢?或许您的经历能够给我一些启示。
谢谢您之前耐心的看完我的信。我有一些啰嗦,但我真的很开心能和您分享一些我的故事,向您请教一些我的困惑。恳请您花一些时间解答,谢谢您!
我在之前的一封信中写过,我在写一篇讲稿,参加一个全国的英语演讲比赛,想用您作为我的例子。不知道您是否同意呢?因为我真心觉得您的精神,您的事业,一定能感动更多青年人。我不知道最终我是否会有机会站在全国舞台上和所有人分享您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在了解您,了解一耽学堂,在字字斟酌这个讲稿的过程中,我已经获得了一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祝愿一耽学堂的事业更加成功!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杜砚 敬上
2013年10月1日
杜砚好。
1关于苏格拉底和孔子。入哲学之门,苏格拉底是我向往的第一位哲人,他气质、做略引发我的共鸣。做一个“时代精神的助产士”,合理的使用人的理性,相信对话(逻各斯)的可行性和自然生产,保持内在的清澄和觉醒,具有始终的一贯性,其生其死,皆以道通,都是为人世间开一条路。未经检视,则无意义,人所自知,在其无知——这都展示了苏格拉底心灵的宏廓与韧性。他上过战场,出生入死,并且长饮不醉(孔子也是如此)。智者直面这荒凉又热闹的尘世,生出大的悲悯以及”以道自任“的情怀,不遗弃凡俗,而是努力的教育,不倚赖概念,而是真实的生活,不设定终极,而是勤勉的做工,他们都强调美德(实践)的核心与重要,人生的托付舍此别无,思想不是他们的职业,思想家也不是他们的称号,他们只是生活,有意义、真实的过生活。这两个基本同一时期的东西方圣哲,虽未曾谋面对话,而二千五百年后人类共同的命运却使他们相会在”世界的中国“--如何耕耘这广阔的精神空间与土壤,他们不但是具有启发性的范例,而且形成文明重建与文化对话的开端。
文化工作必须经由理性的觉醒与自明,尤其在今天中国,一定要经过讨论、对话、交流,一定要经过世俗理性的辨难,今天的中国,没有一个确定的词汇,就像你找不到一张确定的面孔一样,一切都好像是模糊和有待说明的,它必须反思,反反复复,不断的确定、不断的回溯,重新认识、重新提出。没有”苏格拉底“,”孔子“不会回到中国。(打引号,是说他们代表的一种人文精神)。我向往苏格拉底,并在梦中见到孔子。
2做公益,尤其草根公益,真的很难,就像在生死刀刃上磨,就像时刻头上顶一个死字修行的求道人。在你写信的9月28日,(可能是新的教师节的日子),一耽流落街头了——我们失去了十几年的在北大承泽园的办公室,我们的办公用品散乱的四处堆放,许多书籍甚至挤放在哲学系科社中心的厕所里,我已经来不及动感情了,因为要匆忙赶紧的搬运。我惭愧、我反思,我无德无能。十一之后,我将回到北京,拖着行李找房子。
为什么说草根义工、草根公益是中国的希望呢?因为,它最知道夜晚的黑、最珍惜白天的亮,因为,它就生长在天将明而未明的黎明之前,或者说,其实是因为它最深刻的感知了人性与社会。人类的精神觉悟之路,基本都是因为有负面体验而开始有正向努力的。草根,不但是生存和人性,而且是修行和道路。
各国志愿者、志愿精神的交流是文化、文明对话的前奏和开端,来日方长,到时再谈。
3你的演讲可以使用我和一耽的例子,我的工作不夸大,我的发心不降低。一路走来,十三载,都是不圆满的、有缺憾的走过来的。做义工,我以为是人生的当然,是我的心,也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使命,它应当是我在此一人世间的真实身份。无论我思想,我实践,义工都是我最高的身份。只有这个名义,我才活着,并且渴望发一点光和热。
谢谢杜砚,让我讲了这些话。
逄飞沈阳10-3凌晨四点
(三)
尊敬的逄飞先生:
您好!
谢谢您的回信。看了您的信以后,我心里并不好受。我不知道一耽现在的状况是这样的,也没有想到您现在遇到的这样的困难。不知道我的来信是否增添了您的烦恼。如果是这样,我深表歉意。
我对于一耽,从原来的陌生,到了解认同,再到现在的感动,我觉得在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天里,我的成长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谢谢您,用您的热情和坚持,用您的付出向我诠释了公益的真谛。也谢谢您写给我的回答,您的文字是那样真挚,引我几次落泪。
我想我并不是那种特别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是您激励了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益就在身边。
很遗憾不能帮到你,但您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地做一些我正在做的事,比如支教,比如募捐。我想我会一直坚定地把公益做下去。
谢谢您这几次的回信!我会继续关注一耽的,愿一耽能早日找到新家。
PS:您若忙,便不要回信了,上次您给我的回信时是凌晨四点,可知您为一耽的事业彻夜未眠。但也要注意身体啊。写到这里,我顿时有些语塞,唯有奉上一片赤诚的祝福。愿一切都好!
杜砚 敬上
2013年9月4日
复杜砚:一切都好,每一件事其实都是自然和优美的,宁静的心灵不会惊讶,世界并没有后退,也许还有一点点向前。祝杜砚的讲演成功、学习进步。逄飞
------------------------------------------------------------------------------------------------------------------------
逄飞在顶新集团大陆区2013年第三季人文共识会作报告
2013年11月6日,逄飞接受顶新集团人文工作组邀请,在浙江杭州为集团大陆区2013年第三季人文共识会作《将来的时代,是义工的时代》报告,顶新集团大陆各地公司人文工作员工120人现场参与。之前该活动一直由台湾资深慈济义工主讲分享,此次为首邀大陆本土义工交流。
会场一角
--------------------------------------------------------------
国学教育规划初步
——清华大学国学院工作设想(部分)
逄飞 2013/11/10
1、国学教育,目前主要是为:培育新的国民精神,探索新的社会希望,创造新的时代价值。
2、活的、有效的国学教育,应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态的生活道场”,即注意三个方面:
基于凡俗人生日常心理经验的体验——传习;
基于公民社会特定人群聚落的社群——公益;
基于中国道路具体发展阶段的文化——价值。
总之,是有时代感的中国人文精神与有中国本土内容的社会学实践的统一与结合。
3、从内在的道德感、道德提振出发,而与“志愿精神——公益行动——社会(教化)工作”做一种连接。
4、一方面是“回到孔夫子”,一方面是普遍参照世界优秀文化。
5、从母语学习的角度学习经典,重视语文教育,参与体制内教改;从社区建设的角度认识道德生活的可能性,重视底层社会的公益实践,参与政府的社区工作;从发育文化传承体系的角度帮助民间教育力量,重视民间讲学交流,参与国家文化的发展工作。
6、工作形式上,以“文化+公益+青年”为基本的模式。
7、在适当的时候,国学院可以考虑把“国学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逐渐深入的常规工作领域。因为经过第一个阶段(2000年至2012年),全体社会的文化自觉已经有了一个基础性的准备,政府、社会、民间都需要更深入、更自觉、更有体系的传承和发展。
等等。
--------------------------------------------------------------------------------
祝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书院成立信
祝贺皖江书院成立
士子向学,斯文复起;慕道志坚,行化群伦。
博文约礼,溯源而济流;
明德亲民,至善以维新。
今日书院责任,在养成一股生命的活泉源,在培补人心,提振正气,唤醒良知。青年是可贵的种子,读书明理,修身治学,同时参与社群公益实践,心中有人类理想和社会担当。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都在艰苦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之中,诚祝皖江书院取得卓越成就。
特此祝贺!
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创始人 逄飞
2013/11/14
------------------------------------------------------------------------------------------------------------------------
“以书会友,以友会心”——生生学堂·杨老师赠书计划
这个赠书计划,是集“人生咨询”和“好书推荐”于一体的一个活动。
因为一方面,许多学生让我推荐好书——但是不了解他(或她)的具体情况,是没法贸然推荐书,西谚云,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好书千千万,哪本是对他(或她)而言的好书呢?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找我咨询(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谈论的焦点主要是当前遇到的人生问题,一般不会专门来谈书的,这时候谈书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这“远水”,又很重要。
而这一活动,正好是两者的结合,带着渴望解决的问题(这是先决条件),我们一起来寻找优秀的精神导师(那些过来人的经验)。这其实是一种特别的咨询,类似于心理咨询里的“发展性咨询”(相对于“障碍性咨询”,不是帮助有障碍的人解决障碍恢复正常,而是帮助正常人更好地生活)。
首先,只有带着渴望解决的、真实切己的问题(而不是笼统的“我觉得我该多读些书”,正如我上课常讲的“有真切的问题,才有真正的动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于你自己的好书。其次,只有放开眼界借助过来人的智慧(经典好书),才能真正解决人生的问题,闭门造车常常会把人生引入死胡同。
特别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问题”,是中性的,心理学上对“解决问题”的定义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所谓“问题”就是你所处的现实与你所向往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解决问题,就是寻找方案来合拢这个差距。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所处的时位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个方案不可能是现成的,只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与他人(比如我、同学、亲朋好友、其他老师,当然还有书里的人)的沟通,慢慢摸索出来。
还是梁漱溟先生的那句话:“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这才是此赠书计划的本意。 赠书只是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它促成了一种蕴含正能量的交流,我与你的,你与书的,我们与大家的……希望能借这样一种有形的书籍的流动,带来一种无形的精神的流通。
【正文】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生生学堂·杨老师赠书计划(草案)
在我当老师的生涯中,每学期都会送学生不少书,但比较随意、零散,近来学堂网站做好,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事儿做得更完善一些,让送出的书起到更大的作用,促进更多的交流,影响更多的朋友。
&赠书的初衷:以书会友,以友会心。
这一计划的着眼点不在“赠书”,而在“助人”:帮助青年朋友找到最适合于他的书,帮助经典好书找到最适合于它的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对,是阶梯,不是目的地,真正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成长、人生的进步。
*希望学校里多一些真正的读书人,也希望有缘认识一些社会上的读书人,希望读书人能互为心灯,以书为媒,相互照亮生命的旅途。
*其实我是这一赠书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我送出去的过程,也是网友向我荐书的过程,而且因为每本书都要经过我的手,这些大家想看的书我都有机会翻一翻。所以,这不是一个单项的过程,而是一个好书互荐互赠互动的过程。
&赠送的对象:热切地想读点好书的人。
年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只要好读好书的朋友,皆在赠送之列。但优先考虑:青少年朋友,如在校大中学生、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城里艰辛打工的务工人员等。
今天许多人把读书看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情调、一种娱乐,这是大大误解了读书的本意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明理,在于安身立命。
&赠送的方式:
●计划平均每两天送出一本书,按这样一个节奏,先送满100本(先到先得)。
●每一本书的扉页我会亲笔写上简短的赠言,亲手盖上生生学堂纪念印章和篆刻方印(等这一计划日渐成熟,设想制作一些我们生生学堂特有的书签)。
●原则上每人限赠一本。如果赠送给你的书你又转赠给了别人(需有该人的读后反馈),让这本书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可以赠第二本(同一本或换另一本均可)。你还可以动员其他喜爱读书的朋友来参与,你们之间可以相互传阅,这样就增加了书的流动性,更加的书尽其用了。
●书一般会在我收到你的需求信息后10天内送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可以约时间到我这儿拿;校外的朋友会通过快递的方式)。
●只供一次性消费的快餐读物,不在赠送之列(那些只能读一遍的书,网上找个电子版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书赠出以后,我会把送出去的书列在网上(不会透露被赠者信息,但会显示一下微博名,方便喜欢同一本书的朋友相互交流)。
●活动开展没多久,就得到了一些热心朋友的支持,主动提出捐赠一些书给青年朋友读,给了我很多的信心和正能量。如宁波的一位朋友书香热带球在微博上给我留言: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愿购买一批自认为适合年轻人的书,供你送发,愿助杨老师一臂之力!同时也得到了许多热心朋友的建议,如微博好友俞珂_雨声依旧的建议:希望钱能够更好的用在对的人身上,可以把送出去的书列在网上,如果有人想要一本你以前送过的书,你可以让他们联系借阅,一来么既然喜欢同一本书应该有点共同话题,二来么你也可以控制一下成本。慢慢形成这种“送”和“借”的读书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李总理说要盘活存量嘛。
由此想到一些新的设想:希望这个活动能成为一个“互赠”的平台。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常常就会有希望别人也能读一读、希望遇到同样喜欢这本书的知音朋友畅谈——这样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行动起来,能把自己最喜爱或最受益的一本书,买一本送给同样喜欢这本书或者可能从中受益的一位朋友,那于人于己,都是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这也是这一活动的初衷:以书会友,以友会心。让书流动起来,让心互动起来。
更多具体内容见http://www.sssch.net/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13222125843)
--------------------------------------------------------------------------------
净慧长老:学佛修行三个根本要求
慧海佛教资源库\凤凰网华人佛教
第一项要求就是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基本内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只有学佛的起步正了,修行的全过程才会正。我们有了菩提心就有了修行的根本,就有了学佛的思想基础。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在因地中是怎么样修行成道,成道后又是怎么样说法度生。诸佛是已成之佛。诸佛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修行过程。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中修六度万行,舍头目脑髓,舍妻子眷属,甚至无数次地舍弃自己的生命,最后才证道成佛,以所觉之道来觉悟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才成为佛陀。用生活禅的宗旨来讲,佛陀在因地的修行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留下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二千年以来都在发挥度脱众生的作用,佛陀在果地的说法同样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可以说生活禅的宗旨就是对菩提心的现代诠释。
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归宿点,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者是菩提心的智慧与方便、大悲心与感恩心的体现。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就是时刻想到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流浪生死,长期处在没有光明的黑暗状态下,要从悲悯一切众苦出发,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宏誓愿。
四宏誓愿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内容、全部过程和最终归宿。学佛修行从发心的那刻起直至成就菩提,就做这四件事,除此以外也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初入佛门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立下宏愿,有了这种大愿,内心才会有无限的动力,才会尽未来际地行菩萨道。
第二项思想要求就是要具足正信。
正信的根本内容就是正信三宝。正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觉悟之心,智慧之心,慈悲之心。正是有了佛陀的教导,我们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有了法宝的诠释,我们才能了解菩提心的内容,有了圣贤僧、凡夫僧、福田僧的实践,我们才有发菩提心的榜样,才有实践菩提心的善知识和同参道友。佛法僧三宝是苦海的慈航,是黑夜的明灯,是觉醒众生的良师善友。我们出家求道修学佛法,时时刻刻要信仰三宝,要对三宝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心。我们修学的是佛法,对三宝没有信心,修行就不能入门,修行就没有效果。
还要正信因果,因果是一切法的根本规律。要信众生随业而轮回六道,要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所做的一切善恶言行天知、地知、自己知,欺不了天,欺不了地,更不要欺骗自己。我们的生命绝对不是一次性的,生命的链条就像一个前无始后无终的记账卡,我们所造的一点一滴的善业、恶业,都会在这个记账卡上,刻下一道一道的痕迹,永远不会磨灭,也不会有丝毫的差错。是张三的业就记在张三的记账卡上,是李四的业就记在李四的记账卡上。
我们更要信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当下这一念心神通广大,顷刻之间就能周游世界,顷刻之间就能上月球到银河。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要以为那是科技的力量,一切万法唯心所造,这都是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物质上的体现,未来还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这都是心的力量,是心的作用,当下这一念心非真非妄,即真即妄,在迷惑中就是妄想,在觉悟中就是智慧。
第三项思想要求就是要立志了脱生死。
知道了人生是苦,知道了生命短暂,知道了国土危脆,却还不知道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死后往哪里去,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修学佛法。我们要有了生脱死的迫切要求,一定要在此生此世努力修行,扫除尘劳妄想,打开本有的如来宝藏,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不能了生就不能脱死,了生就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使我们的生命在觉悟和奉献中醒悟过来,使我们的生命沿着觉悟的道路,沿着菩提心的道路,走向生命的圆满。
可能有人会怀疑是否有前生后世。我们可以回顾昨天,可以预见明天,生命的前世与来生虽然还不能感知,但这是真实地存在,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每个众生都有前生后世,佛陀就是从无量劫走过来,走了一条漫长的从迷惑到觉悟的生命过程,所有的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是已经觉悟的人,都是生命无始无终的亲证者、实践者和觉悟者,他们洞彻了生命前生后世的奥秘。我们今天走入佛门,学佛修行,首先就要信佛,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话,相信虚云老和尚对我们的开导和教诲。
我们具备了这些思想基础,学佛就会有方向,修行就会有动力,出家就会有目标,就不会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19日出席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刘奇葆指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觉。要坚持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服务重点,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刘奇葆强调,要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嘉许制度和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发展。
会上,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宣布成立,联合会会长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
-------------------------------------------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摘要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3、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