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
在这样一个激情荡漾的年代,大学校园中的学子们在学业上不断进取的同时,对他人、对社会也多了一份深切的关注和责任感;于是,一批批的志愿者们涌现出来,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
爱心助残,给他人一分关爱
美丽的香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是北京盲校的16名孩子,在北大《爱心社》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也来香山“看”风景。北大爱心社助残组的成员们承担着帮助残疾人的特殊任务,每学期都要定期开展活动。虽然不能亲眼看到美丽的风景,孩子们的心中却始终荡漾着温暖的色彩,因为有最好的导游为他们描绘身边的美景。
在和盲孩子接触中,志愿者也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变得更加坚强。如果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这些看不见阳光的孩子则扮演了可敬的老师,他们的乐观豁达,朴实率真,一点一滴都激励着大哥哥大姐姐们。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从1996年起就与北京第四聋人学校、海淀培智学校等8所残疾人特教学校建立了结对帮助关系。他们以校长助理、教务主任助理和挂牌班主任的身份,亲身加入特教战线。在和残疾孩子们的交往中,志愿者着重发挥自己知识上的优势,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然而,长期的坚持却要求极大的耐心。志愿者李芳深有感受:“当你一遍遍地教那些孩子而又总看不到任何长进的时候,强烈挫败感就会产生,而当再次看到孩子们纯洁的双眸时,责任感又会说服自己坚持努力下去。”凭着自己的努力,志愿者们不仅推倒了他们和残疾孩子中间的那堵墙,也打开了残疾人和社会之间的屏障,而这把钥匙,就是他们的真诚和执著。
呵护家园,把绿色深植人们心中
1991年,北京大学先于其他高校,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协会。10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自觉地投入环保事业中,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绿色组织,志愿者正执著地追求绿色理想,努力把环保的理念种植在人们心中。
在北大、人大、北师大等高校,每一栋学生宿舍楼的底层,都放着一个回收废电池的纸箱。这个回收箱每天的“生意”都很兴隆。早上和中午出去上课的时候,细心的同学总是自觉地把废旧电池放在里面。学校的绿色组织收集好废电池,再统一交给北京环卫局,由他们对电池进行处理。一位绿色组织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曾经有许多厂家找到他们,希望购买回收的废电池。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厂家只是希望得到电池里的有用金属,对其余的有害部分并不加以处理的情况,就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虽然协会的经费并不宽松,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却绝对不能妥协。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环保理念,绿色组织的志愿者们开始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到社会上。人民大学的同学与“地球村”环境保护文化中心合作,在海淀街道、双榆树街道以及人大附小等地先后举办了“保护长江”、“绿色环保”、“环保与我们的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和咨询活动。在芙蓉里等小区,北大的环发协会开展了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宣传。每次去的时候,同学们都带上自己制作的大幅漫画宣传系列,包括“社区环保,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环保购物”,“重复使用,循环再生”,等等。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漫画,一个个新鲜又熟悉的话题,加上一群热情活泼的大学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居民的注意力。
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细心地向居民阐述绿色理念,让大家知道环保离大家的生活并不遥远,每个人都能从环保活动中受益。从北京缺水的现状出发,环发协会的同学们专门制作了一套“节约用水,保护水体”的宣传单,向居民发放。同学们的行动得到居民的支持,居民们也从对环保一无所知慢慢开始理解和接受志愿者宣传的绿色理念。
义务教书,将中华文化传承后人
“我们愿意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我们的中小学生领略并濡染中国文化源头的博大精深,为他们以后成为栋梁之才打下根基。”这段真诚朴实的自白来自一个为了保存并弘扬传统文化,由首都各高校大学生联合组成的特殊学术团体———“一耽学堂”。
“一耽学堂”的发起和组织者逢飞告诉笔者,去年的11月,他萌发了建设这样一个公益性学堂的想法。大家的初衷是真诚的:科教兴国,人文为本。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优化和改善需要的是一代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古代圣贤的典籍诗词中充满了传世的智慧和文采,对于培养进学基础、净化个体心灵、提高道德素质、改良社会风气将会大有裨益。基于这样的考虑,一耽学堂的立足点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形成在校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再认识、再学习的风气,也让大学生有机会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建设出一份力。
经过近半年艰难的草创阶段,现在的“一耽学堂”已初具规模,招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校学生(其中以文史哲专业的博士、硕士为主)100多名。“一耽学堂”对招进来的老师要求十分严格。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们上课前必须准备讲稿,而且本科生一般都只能参与小学的教学,教初中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硕士或博士。
从今年2月下旬开始,“一耽学堂”的工作已正式展开。清华附小、成府小学已经开课,课程分为正课和早自习两类,都被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八一中学则每周举办专题讲座,分文学史、文化史、哲学史、经典导读等。在课堂上,对于年龄小的学生,老师们的教授偏重读诵背,对年龄大的,他们则着重讲解。老师们良好的素质和认真的教学精神得到了来自校方和学生良好的反响。
大三的学生李玉龙现在负责成府小学一年级经典读物教学。他说,自己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能有机会把祖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发扬光大也是他的宿愿。他现在上课时主要带着小学生们诵读、背诵古代诗词,引导他们感受其中蕴涵着的为人之道。“孩子们年龄很小,都很活泼,也许还很难理解课文的深义。不过,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到经典文化的影响,相信他们会终身受益的。”
迄今为止,“一耽学堂”的所有建设和运行经费都是靠组织者自己的付出以及热心人的捐助,曾经有一些企业提出商业性的赞助,也被婉拒了。“一耽学堂”的年轻人正在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证明,远离商业的炒作,他们也可以靠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把这项意义深远的事业做好。大家都悄悄地想过,如果有一天“一耽学堂”的老师可以给全国的孩子们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那该多好。
……
一点一滴之中,年轻的志愿者在思考、在尝试、在勇敢地接受挑战,也在挑战自己。他们要告诉全世界:“中国大学生更关注社会,更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