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报》:“一耽学堂”义学记(2002.03.27)

钱昊平

2002年3月4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班教室座无虚席,一堂名为《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文化史课正式开始,讲课的不是本校老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三年级研究生。同一时间,学校其他一班班级的思想史、文学史类课程也在进行,授课老师都是来自北京各所高校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自己心得的硕士、博士。
  在北京,像这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小学已经有十几所,讲课的老师队伍有300多人,大多是在读的硕士、博士,一个学期下来完全是义务讲课。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为让青年一代了解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愿意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积淀他们的人文底蕴打下根基。
  有了他们,我们这个社会有了多一份关注和责任感的团体———“一耽学堂。
  1.硕士辞职办学堂
  走出北京大学西门,穿过蔚秀园,在承泽园17号两间半简陋的民房里,笔者见到一耽学堂的创办者逄飞。
  2000年7月,逄飞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一所民办大学教书。工作时,他在考虑一个问题: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年轻人,一个很大的先天性缺陷是传统文化的根基不深,国学涵养浅薄,很难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一个支撑点,因此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很有必要,而这一代人与传统的脱节已成现实,要让传统延续下去只有可能在更为年轻的一代人身上实现。
  2000年11月,逄飞产生了要办一个专门向中小学生及大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的想法。12月,他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开始筹建他的一耽学堂
  2000年底最寒冷的日子,北京大学三角地的一个招贤榜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目光。
  2001年1月1日,五所院校的30多名硕士、博士如约来到北京大学三院会议室,这是一耽院学堂成员的第一次聚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一耽学堂成立了,他们都是要当义工———所教授课程没有一分钱报酬。
  2.义务授课为理想
  新年过后,学堂开始酝酿走进中小学生之间,迈向理想的第一步。
  就是这第一步迈得也不是那么顺利,因为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目的,教师对我们存有疑虑。想不到这样举动一开始会有很多人的不相信,不过这也正常,因为当今的社会太复杂了。
  逄飞首先来到了城府小学,找到张重雪校长,表明学堂的合作态度,希望能在小学选择几个班试讲。3月份,第一批义工走上了城府小学的讲台,他们利用在每天早自习前的一段时间讲课,对学生是否参加不作要求,更是没有作业,这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几乎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加,早上走进城府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诵读声从各个班级传出,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悠远的年代。
  小学授课的成功,给了这帮年轻人新的动力,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学。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等校园里,又有了他们的声音在延续。
  除了中小学,他们还不定期请些知名学者给大学生开讲座,北大哲学系的吴小如、楼宇烈,人大中文系的赵乃增等人都曾应邀做过讲座,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一耽的成员。
  3.义务召唤众人心
  一耽学堂的事迹很快在北京各高校传开,要加入的学子纷沓至来,2001年7月,学堂已经有120多个成员,事务多了,有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很有必要。但是开支成了问题。逄飞只好把父母给他结婚的5万元钱都用了进去。
  一部分关心公益事业的人开始给他们捐钱,这当中有他的朋友、同学、老师,100元、500元都是他们的心意,办公室里的一些家具都是捐赠的。
  加入到学堂的人越来越多,一些非文史哲专业但对传统文化有着独到见解的人加入进来了,只是本科生但痴迷于传统文化的学子也来了,现在学堂已经有自北大、清华、人大等10多所高校300多名义工
  学堂给中小学生授课的方式是不同的,对小学生主要是以诵读为主,辅以讲解,对中学生则是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主要是占用选修课的时间。义工上课没有报酬,来回的路费也是自己掏,有些中学选修课的课时费已经承算好,于是就打算给义工,但是没有一个义工收过这份钱,他们让学校直接将钱给学堂,作为办公经费。
  现在学堂在外面聘用了一个专职人员,作为逄飞的助理,他们是学堂仅有的两个专职。
  4.双赢之举留余音
  几乎高校附近的10多所中小学上百个班级课堂上都活跃着这帮义工的身影,他们的授课方式和效果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城府小学的张重雪校长告诉笔者:让学生学习一点传统文化,有利于净化孩子的心灵,增加他们的人文底蕴,这种方式学生不会有压力,很乐意学,家长也没有意见,但孩子们的知识面拓宽了。
  上课的过程中,这些义工自己也受益良多,他们每上一节课之前,会查阅很多的相关资料,做出认真的备课笔记,个人也有了一个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机会,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深化,通过运用使知识得到了更新。加入一耽学堂也是一个自我修行过程的开始,生命必须进入公共的生活方式才成其为生命,思想也只有互相交流才成其为思想。”“一耽学堂的成员对此深有感悟。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