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百年之后私塾重现  一耽学堂薪火相传(2004.06.09)

孟育建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在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关注声中,民间公益组织一耽学堂组织十余名传统文化蒙学私塾授课教师,在孔子像前行礼,颁发蒙学塾师证书,正式向社会公开推出了首批传统文化蒙学塾师。  

一耽学堂是一个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2000年底由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央民大和社科院等院校的博士硕士发起创立。该学堂成立至今,以文化+公益+青年的基本定位,发动高校青年,搭建起一个青年日新的平台,文化日新的平台,在首都和全国各地开展了义务授课、讲学、参访、修学等一系列文化传习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著名学者张岱年为一耽学堂题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鼓励他们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近年来,从提出以德治国的口号到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出台、公民道德建设日的确立,从社会各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普遍重视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关注,反映了从文化教育体制层面到社会日常生活、公共秩序,从政府到民间,都认识到文化教育和道德伦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缺失危机,这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空间。

民族复兴,它的前题是文化复兴,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正在复兴的阶段,这个复兴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一次重新的生长。”“一耽学堂在这个阶段,就是以中华文化的建设与复兴为目的,以广大青年尤其是在校的青年学生为参与和实施主体,经过一种大众化的、非盈利的公益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过渡。”“学堂的社会意义或重心在于培养社会公众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促进私人讲学观念的兴起。

逄飞谈到,一耽学堂经过三年半时间的教育实践等活动,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开启了一股新风,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投身公益,传承文化的优秀志愿青年,他们把做事、讲学与公众、公益统一起来,通过奉献大众实现自身的成长,这本身是开放的、绵长的文化事业发展之必需。  

在经过这个阶段之后,选拔塾师,按照学堂统一的标准,可以进行私塾授课。他们以一个共同形象的代表(塾师)出现,将为文化人、文化事业本身的自立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据悉,一耽学堂首批蒙学塾师将要教授的科目,除了传统文化蒙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还有《弟子规》、《改良女儿经》与《闺训千字文》的节选合编本,其他相关信息如塾师背景、开班条件、授课方式,也将于近期在该学堂网站(www.yidan.net)上全面发布。

据介绍,一耽学堂这次推出的首批传统文化蒙学塾师,都是在从学堂的蒙学义务教学实践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义工基础上确定的。他们有的还是在读的研究生,有的已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或是教师,或是学者,或是公司职员,但无一例外,在生存的同时他们还选择了一种投生命于文化事业传承建设当中的生活。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