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教孔子所言(2005.01.15)

教孔子所言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是否知道孔子,答案绝对是肯定的;但如果你叫他背一段儒学典籍中的篇章,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曾经被作为教育核心来学习和背诵的东西,如今已经被大部分人遗忘了。古朴的文风、精练的语言、连同字里行间的儒家教义,似乎再也不能触动现代世界的心底。

当人们趋之若鹜地学习英语、建设现代化的时候,一小群虔信者正在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向小学、中学、大学生们传授中国古代经典的事业中去。

一种别样的生活

一耽学堂深藏在北京大学西门外承泽园一处拥挤破败的院落中,要找到这里很不容易。虽然没有门牌也没有路标,周围的人们却对学堂的名字耳熟能详。

学堂只有两间房,五位全职干事就挤在这里办公,而教学活动都是在学校和大学里进行的。墙上挂着传统书法和绘画;在很显眼的位置,有一幅孔子教学图。墙角摆着两个大大的书柜,装满了儿童启蒙读物、儒学典籍和文学、历史、哲学书籍。

“你看到这些屋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别人捐赠的”,逄飞,学堂发起者和总干事,这样对记者说,“大家给我们送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角落里,有一个煮满白菜豆腐肉汤的大电锅。一位主要干事唐鼎峰告诉我们,这是学堂的特色菜。干事们很少吃肉,逄解释道:“一方面,我们必须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清淡的食物能减轻心脏负担。”

办公室的成员们每个月能领到500元的生活费,除了逄,他能拿600元。他们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很少有周末和假期。

“我几乎每天都呆在办公室”,作了一年会计之后从四川来到北京的唐说。很偶然的机会,他在北大看到学堂的招聘启事就过来转了转,“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所以就决定留下了,到现在已经在这儿工作了两年。”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如此简单的生活时,唐说:“我想在我变老、负担变多之前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身心是一致的,我的心境很平和。”

一耽学堂的成立

逄飞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当时的想法是寻找一种真诚的生活去传递思想。我希望能找到一群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

20001221日,逄在北大、清华、人大、社科院广布招贤榜,招募人才去中小学教中国文化。出乎他意料的是,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有30多位研究生和博士毕业生来表达了对他的计划的热心支持。

一开始,逄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说服校方接受他免费提供的课程,成府路小学的校长最终同意试一试,由此开始了学堂的第一次传道授业。“我的方法就是用我的真诚把他们打动,并摆出事实说服他们。”逄说,“我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告诉他们古代典籍的学习会增强孩子的逻辑能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道德观念,而且,我们的老师都是资深的学者,同时还分文不取。”

一耽学堂给小学生们教传统启蒙读物《百家姓》、儒家经典选读和历代诗词歌赋等。教学遵从古法,强调朗读记诵,目的是增强语言和语境的感觉,由此深化儿童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中学,课程设置为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重点在于介绍、解释和实践。

在大学,学堂会举办知名学者的讲座,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讨论小组。

公益、文化、青年

逄飞说:“我们的三个指导理念是公益、文化、青年。一耽学堂首先是一个公益组织,它受到广泛的资助,因此必须要服务大众。”自成立以来,学堂记录在案的就有900多名义工和25万元的捐赠。

“我们力图创造一种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氛围。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群众出发、立足于群众、帮助群众,二是要兼容并包,没有陈规或禁忌”,逄说。

除了学校教学和大学讲座,学堂还计划在社区办班,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讨论之中来。

尽管与当今追求物质利益的时代潮流逆其道而行之,逄飞和他的同事们都感到繁忙而快乐。“塑造文化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许会花上三五百年。文化的意义在于未来,而不是现在”,逄说。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