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的一处平房,有一个“一耽学堂”,学堂的义工———北京多家大学的博士、硕士、本科学生每天轮流奔赴中小学、大学,甚至城乡各个角落,义务讲授国学诵读经典,深受欢迎,至今已有四年半。尽管他们的风格是“做事第一,静默为主”,但以复兴国学为己任的无私精神还是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一耽学堂“总干事”、北大硕士逄飞,当初放弃找份安稳工作和留学德国的机会,执意投身这个民间非营利公益事业,更是一时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记者来到一耽学堂———北京大学西门外承泽园17号平房,专访了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在这处两间半的简朴平房里,墙上挂满了儒家经典警句,还有哲学大师张岱年为学堂题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季羡林题的“天道酬勤”以及一幅“先师孔子行教像”,里屋是一个小会议室,每周都开展讲座。逄飞为之拼搏奋斗的“事业”,就是以一种非营利的公益方式义务讲授国学,传承文化,弘扬道德,建设人心,树立正气,他更大的想法是把学堂办成全国连锁公益组织。
在学校公园晨读国学经典
近日,随着天气日渐暖和,学堂又开始组织发动高校青年学生和社区公园居民游客,每日早起,在北大未名湖湖心岛、清华荷塘月色、香山公园登山平台等地方晨读国学经典,形成社会整体效应。昨天早晨,在北大未名湖湖心岛石舫,记者看到晨读经典的人陆续到来,6时50分,朝阳初现,未名湖景色如画,他们面向东方站立,手执《中庸》,开始朗声诵读,然后逐人带读,并且讨论各自收获,纠正句读,个个神清气爽,畅所欲言,直至7时50分才分别散去。这样的晨读每周三次集中读,其他时间自主读,吸引了许多人的参与。
至今,一耽学堂流动义工累计1000多人,大多是在校博士、硕士、本科生,直接受众30万人次,其中包括2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5万人次的大学生和5万人次的社会人员。义工在中学讲授古代礼乐、楚辞、老庄等等,开设约50种专题讲座,并整理出了各种教辅资料。主讲人多为学识精专的教授。所有的讲学分文不取,即使是大学教授也不例外。
对于为何侧重于从儒家、唐诗宋词等经典开始,逄飞说,首先是要培养语感,人们对母语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在熟悉语感的基础上进入语境,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古人思想中活的、有弹性的东西。逄飞强调,古代的文化典章和蒙学读物主要的是在“育人”的方面,其中也有糟粕和不合时宜的东西,但负面影响并不像以往所认为的那么大,同时,不应该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复兴变成复古,单向的教条化强力灌输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是活的、有弹性的,包括了生命的成长,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体会,体会之后不断地落实。
用故事来讲授蒙学引发兴趣
2001年春天,义工开始在成府小学、清华附小、北大附中等中小学讲授国学,小学传授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元典和适量诗词,尽力配合校方的规定和要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不断深入探索,同时也通过密切的交流来试图影响小学校方和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念。讲学过程中义工非常注意穿插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讲《三字经》的典故。曾在成府小学授课的义工邝勇军说,用故事把孙武生平与春秋末的社会情况联系起来,讲著作内容时则结合一些战例,引起兴趣。曾在魏公村小学授课的义工何东秋说,不可教训孩子,而是需要教员用适当方法去指引。
“招贤榜”招来大批博士硕士
孩子们都比较接受这种“闲聊”式的“教学”,清华附中一名小学生就说:“我觉得《三字经》很好,听到很多故事和道理,我很爱学。”许多孩子对“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学堂曾对讲学方式专门做过调查,小学生的认可度是95%,家长的认可度更在98%以上。
2000年北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之前,逄飞放弃了去德国“黑格尔档案馆”读博士的机会。2000年12月21日,北风劲吹,迫切的逄飞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民大、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几所大学张贴了“招贤榜”:“一耽学堂致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招募义工的条件是:问学目的端正,修学心态开放,进学次第平实,讲学感情真挚。“没想到一周时间就有30多个博士、硕士闻讯而来,根本不需要什么动员。”逄飞说。
截至目前,学堂所有资金来源于社会自发自愿的个人捐助,逄飞婉拒了那些带有强烈商业目的的企业捐赠,最初他将父母给他成家的钱投入学堂,南怀瑾也曾为学堂捐了几千元。四年半来他没有一分钱工资,一耽学堂的其他四个专职工作人员每月只领500元生活费。
刺激教育改革和反省
逄飞说,一耽学堂本意在于立足民间,面向大众,以体制外的学堂讲学方式,刺激体制内的教育改革和反省,发挥对当今教育制度的有益补充作用。
一耽学堂定位于“文化+公益+青年”,他说,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内在的生命力,能使既有的有形能量资源更大地发挥作用,但我们不能片面地和功利地对待,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实际上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在没有历史感的文化中培育出来的语言是没有生长能力的;现在中国急需一种真正的民间公益体制,而一耽学堂以一种开放的公益方式打造一个公益舞台,让大家自觉进入这个平台,学习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批真正能够讲授、继承传统文化的人,培养社会公众的公益意识,这是整个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青年具有吸收、转化、创新的能力,中国要有一个真正的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文化人的复兴,不依不傍、敢做敢当、有情有义。
希望打造连锁民间公益王国
学堂运行至今四年半时间,逄飞感到作为公益组织要再上一个台阶,使工作更加有声有色,特别需要政府的认可,虽然获得了许多人的敬佩,但唯一的一次政府认可是今年3月份获得了“北京首届十大志愿者(团体)”提名奖,这份荣誉证书被认真地挂在学堂显眼的位置。
他更大的目标是“学堂书院遍天下,打造连锁公益王国”,四半年的经验使他对于文化如何传承、学习心里有了底,他希望有足够的经费大范围培训塾师,将学堂办成全国连锁公益组织,将一耽学堂复制到全国各地,成为从东部沿海开始,再向中西部拓展的公益王国。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连锁私塾活动,使授课义工免费进入社区、家庭,使国学复兴更加深入民众。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包括广州的热心人士愿意跟他合作。
国学专家认为
社会应给予支持
对于这种体制外的义务讲学方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特征在于教学的内容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而是普及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羊涤生对一耽学堂非常认可,他肯定地说,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有一帮年轻人不讲功利不计报酬,以义工的身份去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难能可贵的,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体制内的教育比过去有很多改进,但还远远不够,一耽学堂的做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这还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兴国学的问题,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中华文化要复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