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递(2008-9-28)

一耽学堂办公室(2008-8-26

新闻导读:

1、学堂诵读资料《正蒙初编(一)》出版                              2008-8-23

2奥运点燃民众精神升华的焰火》——中国教育报记者电话采访总干事  2008-8-17

3、《一耽学堂吸引老外目光》  鞍山千山晚报报道社区公园晨读    2008-08-21

4、“有关教育的座谈和对话”——张佤老师讲话摘要                    2008-8-19

近期活动通知:

1、后奥运时代与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与公民社会”的座谈和对话活动通知  

地点:学堂西屋  时间:2008-8-30(周六)下午230

…………………………………………………………………………………………………………

由学堂图书室编辑校正的诵读资料《正蒙初编(一)》已付出版

 

2008-8-23

《正蒙初编(一)》主要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正气歌•名贤集 

 

 

 

 

 

 

 

 

 

 

 

 

 

 

 

 

 

《正蒙初编(一)》主要内容: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正气歌·名贤集

…………………………………………………………………………………………………………

奥运点燃民众精神升华的焰火

作者:赵丽丽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8-17 3

地铁站里,志愿者热情地为游客指路 

地铁站里,志愿者热情地为游客指路

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

…………一耽学堂成立7年多来,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在北京,学堂在8个公园展开了晨读经典活动,许多市民踊跃参与进来。

  记者电话采访了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他认为,奥运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包括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并且中国的志愿事业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志愿精神不应该只体现在赛场上,也不该只表现在奥运志愿者身上,它不应只作为一个辅助精神,中国人应该在公共场所培育公共精神,让民心民气通过志愿精神传递出来。志愿精神是积极参与公民生活的一种精神,是老百姓的一种心情。

这是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人文教化重新开始了。逄飞说。

相关链接: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80817_189035.htm

 

…………………………………………………………………………………………………………

一耽学堂吸引老外目光

  来源: 千山晚报    发布时间: 2008-08-21 A054

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杨峰)承办奥运会被形容为一所城市的成人礼。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说明中国、北京在经济、体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体现在我们在体育项目上能够屡次有所突破,还体现在我们的文化受到更多承认。

  在开幕式上受到孔子三千弟子画面的震撼,奥运期间,来到北京的人被北京公园内的传统文化晨读点所吸引。奥运期间外国媒体纷纷来到晨读点采访,并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

  其实这些传统文化晨读点是由一耽学堂组织起来的,晨读点免费发放给大家《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元典和适量诗词,有专门的义工带领大家朗读,并带大家讨论各自收获,纠正句读。晨读每天早晨从630分开始,一直到接近8点才结束。

……

  说到当初建立一耽学堂的想法,逢飞解释,古代的文化典章和蒙学读物主要的是在育人的方面,它是活的、有弹性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体会,体会之后不断地落实到行动中。建立一耽学堂就是想做到,授课义工进入社区、家庭,使国学复兴更加深入民众。现在全国约有20所城市都在与一耽学堂合作,希望在各个城市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这种做法何尝不能放置到鞍山呢?从晨读开始,在学校、社区普及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城市在文化上将得到深层次的飞跃。

相关链接:www.qianhuaweb.com/content/2008-08/21/content_18255.htm

…………………………………………………………………………………………………………

张佤老师讲话内容摘要

                  

2008-8-19

张佤老师(北京教育学院附中语文教师)讲述教育女儿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六年经验 

张佤老师(北京教育学院附中语文教师)讲述教育女儿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六年经验

 

一、诵读的次第

我购买了《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千家诗》,按照王财贵老师教授的方法不求甚解的去读,周一开始读3-5首,周二、周三重复几遍,到了周四,这3-5首就能背下来,周五、周六巩固,周日休息。需要强调的是,做这个工作不需要很多时间,每日只占用零散的七、八分钟即可,不影响上班。

低着头做了两年多的启蒙工作之后,我进行了第一次独立思考,我打开了上大学时从教学法老师手中借印到的一本书《程氏家塾读书分年历程》。这是一本元朝人程端礼为他的家塾子弟读书写的。此书指出:八岁未入学之前学习“童子须知”,即“衣服冠履”,“评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等, (元时八岁相当于当今的几岁。)自八岁入学后读“小学”(中国旧时的儿童教育读本,朱熹,刘子澄编,辑录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共六卷)。

《小学》毕,次读《大学》经传全文,次读《论语》正文,次读《孟子》正文,次读《中庸》正文,次读《孝经》刊误,次读《易》正文,次读《书》正文,次读《诗》正文,次读《礼仪》并《礼记》正文,次读《周礼》正文,次读《春秋》经《三传》正文……

我认真研读了此书后,明白中国传统读书的顺序是先学洒扫应对、进退之孝道礼仪,以确立做人端正之根本,重视道德修养,重视读书的态度,培养良好的读书风范。

“四书”从《大学》入门,也因为它是一本初学入德之门吧。即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之著。学习应从做人开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比较当今独生子女现象,需要补上传统道德文化这一课。读书要明理!

看完此书后,很是后悔一直将它束之高阁,不该将纯个人情感的诗词作为启蒙读物这本书成为了我带孩子读经典的转折点。

……

5-6岁时, 孩子们已经将《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中庸》等著作正背如流。

可是背下这些东西来,又怎么样呢?

二、古代经典与现代经典

这些孩子已到了准上学的年龄,这个班就在某公立小学内驻扎下来,既用“小朋友,跟我读”的方法诵读经典,也同时遵守着体制内小学的作息规律和教师授课的方法。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据老师们的反应,这个班的学生很聪明,反应很快,识字量大,读书快,但这个班的孩子普遍能言善辩,很会察言观色,很早熟。

老师采用奖励小红旗的管理机制管理班级。女儿的小红旗数量遥遥领先。有一次,女儿回来说,“妈,每天我都是想得到好几面小红旗,就可以得到几面;心情不好时,就不想要红旗。”

后来,这个小学的老师干脆不怎么管这班孩子了。

此时,一直困惑我的问题不得不又重新考虑,这些先秦散文著作,距今两千多年,甚至更远,它道出来了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用什么态度学它。

苏轼母亲用范滂的事迹教育苏轼的故事启发了我。经典可以活学经典也可以学活。

首先,我找来了林汉达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柏杨的《资治通鉴(现代版)》,孙刚的评书《中国通史》等等,把这些作为睡前故事。同时,自身的成长经历同样也很有说服力。我们这一代人是看《小兵张嘎》,《地道战》,《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等电影长大的;我们是在长篇小说连播《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进餐的。能买一本《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小人书就高兴得不得了,看完画看字, 看完字再看画。现在反思,这不就是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后要达到一个“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吗?“道不远人“嘛!

这样,读经速度放慢了,但我读经的态度和方法清楚了,我在用现代版的经典演绎着先秦版的经典。

三、体制内与体制外

我们上的这个班要解散了,我们这些家庭面临着是选择体制内的公立小学呢?还是体制外的私塾或书院。我也在考虑此问题。

全国各地的私塾已是星星之火。

……

但是孩子在幼年最需要的应是父母的相伴,孩子心灵的成长,父爱和母爱是阳光雨露,我们不能允许孩子的身心因我追求虚荣而受伤。

我选择公立小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几个家庭一起外出,其中一位家长反复地对自己的女儿说:“不读经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要与他们交朋友。”直接指出其中一个孩子的幼稚举动是今后成为大坏人的征兆。

现在我的孩子在一所公立小学,老师的评语是:很热情,很阳光的小干部。

今年暑假,我们全家三口来到了内蒙古,来到了大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滴,今年风调雨顺,水草丰美。我们还来到了内蒙古的大沙漠,浩瀚的黄沙,连绵起伏的沙丘,孩子在上面创作了无数的作品,难道这不是经典吗?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深邃的经典

现在女儿每日最爱上学,她说那里有她的好朋友,女儿饭后都要自己收拾,洗碗。女儿现在已读完“四书”和《易经》,正读《道德经》,快读完了,不懂的地方或者自己,或者需要我们为她讲解义理,然后要画画。

在第一次反思时,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带女儿读经,现在方向逐渐清晰,我要培养出“一个快乐的、自信的,坚毅的好母亲。”

 

张佤

 

随着“鸟巢”中祥云火炬的熄灭,北京奥运会圆满的落下帷幕。奥运志愿者们的志愿工作也告一段落(残奥会志愿者除外)。他们的微笑曾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他们的完美服务感动了各国的运动员、记者和游客!然而,参与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在他们心中又能烙下什么样的印记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与分享奥运志愿者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奥运体会和感受。

活动时间:2008-8-30(周六)下午230

活动地点:学堂西屋

讨论主题词:  志愿精神    后奥运时代   文化公益

                                                         一耽学堂办公室

                                                            2008.8.26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