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社团发出倡议,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9位学者对这一倡议表示支持。(4月23日《北京晨报》)
提倡晨读和晨读经典,是两码事。相反,将晨读和经典相提并论,变成晨读经典,不仅无助于晨读风气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到晨读的效果。晨读,作为一种传统,或者说某个特殊群体的普遍性习惯,有发扬光大的必要。问题是,号召“晨读经典”,不但是对晨读的庸俗化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年轻人对经典的反感。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晨读经典”,有炒作的嫌疑。
晨读读什么,每个人的兴趣不同,需求不一,很难强行划一。经典可以读,别的东西同样可以读,包括当天的晨报。只要是有效的阅读,只要读的是有益的知识、信息,都应该肯定并鼓励。相反,假如全国高校的晨读都在读经典,那才相当可怕。在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吃过亏。
作为大学生,从中国典籍中汲取文化精华,对世界观的形成、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语言能力的提升,益处很多。遗憾的是,我们曾经过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文化贡献,忽视了彻底否认传统文化的危害。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4月19日的《南方周末》阅读版上,有学者在反思这个问题。时下,一些人对读经(典)反感,和长期对新文化运动的过度拔高,关系很大。
报道中说,晨读使人不再浮躁。这个说法,也很值得怀疑。浮躁是一种时代病,政界存在,商界存在,学界也不能“免俗”。浮躁不是不读书造成的,而是过于的追名逐利使然。晨读有助于学习,却不能让人远离浮躁。时下的一些学生社团,何尝不急功近利、浮躁得很?甚至有些本末倒置,为了搞活动,连正常的课也逃掉了?
晨读归晨读,读经归读经,不必硬着搞“拉郎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