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亚茹
逄飞,一耽学堂创始人。2000年年底联合首都高校文史哲专业博士、硕士30余人创立一耽学堂,开始面向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义务宣讲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耽学堂为民间公益性组织,迄今为止,义工人数已经超过1500人,多为热爱传统文化的教师与高校学生。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北京十几个中小学与社区,另外还在20个省的34个农村地区开展了活动,在河北、广东等地有长期持续的国学教学活动。逄飞和义工们的行动得到了季羡林、张岱年等许多学者的赞扬和支持。张岱年特地为他们题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季羡林题:“天道酬勤。”
虽然“一耽学堂”藏身于北京大学西门外承泽园极简朴的两间平房内,但其弘扬传统文化的名声却远近闻名,甚至传扬至异邦。
逄飞相信这样一句话:信能生智,这个信不是盲从的迷信,而是一种自知自信,自知自信就能生出智慧。
正因为这种自知自信,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后,本来有机会赴德国“黑格尔档案馆”读博的他并没有选择和大多数学子相同的前进方向,而是为了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而放弃了可以预知的前途。这个无法预知的未来,便是创建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
2000年12月21日冬至这天,刚毕业不久的逄飞怀着满腔热情穿梭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张贴他亲手撰写的《招贤榜》,为即将创立的一耽学堂招募义工。这份特别的招贤榜一贴出,即引起各高校学子们的浓厚兴趣。2001年1月1日,在从北京大学三院临时借到的107室里,逄飞与六大院校前来应征的30位博士、硕士围坐在一起,就学堂组织的宗旨、目标、现实操作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了两个讨论,尽管那一天“一耽学堂”既无讲学场地又无办学资金还只是一群热血青年的理想而已,但是“一耽学堂”还是在那一天正式成立。作为学堂发起人,逄飞自任总干事,意味“总在干事”。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逄飞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海淀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和社区,开始不辞辛苦地将一耽学堂的办学理念及讲学活动一步步送进校园和社区。由于学堂属于完全公益性质,义工教学分文不取,运转经费从一开始就是一大困难,为此最初逄飞把母亲为他准备成家用的钱拿来租房子、装电话、印制免费读物。此后学堂发展所需资金,大到事业必备,小到生活必需,一切都缘自捐助。逄飞对历届义工强调:“因我们是以大众需求为需求,所以我们要做泥土下面的泥土,砖石下面的砖石。如果真心做事,你自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逄飞本人在2001年居然在学堂的厨房睡了一年,他吃的米是别人送的,油也是别人送的,自己再去早市买点大白菜、咸菜凑合。
尽管生活上清苦,但逄飞一直很快乐。在他看来,一个人真正心在天下,就不必想着自己的衣食:你为十亿人办事,我不信十亿人养活不了十个人?他的理念是:之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那么雄厚的基金,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把这个事业做成10亿人的事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心在天下,不愁衣食住行。他曾经跟很多朋友表明心迹:文化是人心的事情,人心的事情是“无本的买卖”。无本买卖是“大买卖”。怎么是“无本买卖”呢?这是“以心换天下”,不用本钱,赤手空拳打天下。很多人都纳闷,问我是怎么活的。我说,一个人要活很简单、太简单了。
2001年学堂成立之初就有人预言,这个仅凭热情没有任何商业资金支持的公益组织撑不了一个月。如今六个半年头过去了,一耽学堂依然生机盎然地存活着,后来由一耽学堂发起的晨读活动在一些高校和社区开展得也有声有色。弘扬传统文化在现今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并非易事,但逄飞以他的身体力行和不懈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而且已经将学堂活动触角伸到广州等地。
回顾学堂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虽然一路上磕磕绊绊,经费一直非常紧张,但是逄飞一直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为了度过难关,他常引毛泽东1935年写的《行军告示》勉励义工:“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还以梁漱溟“以出家心态做乡村改造运动”激励义工“没有宗教背景,而有宗教情怀”。
本着“体制内教育是阵地,社区也是”的宗旨,且顺从“终身学习”“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的新风,学堂不但进入中小学开展讲学活动,而且先后进入承泽园、清华、朗润园、人大、方庄等社区以讲学晨读等多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文化教育推广活动,逄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整个文化教育是一盘菜,体制内的教育是萝卜白菜,而我所从事的这个事业,起的是味精的作用,量很少,但它无处不在。
也有人向逄飞建议,用一些商业的手法推广私学,但是文化不是推广出来的,它是人的内心长出来的,尽管可能很慢,但逄飞相信古人的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逄飞看来,心是世间最宝贵的,并且也是一切文化教育事业的根本。
对于学堂的发展,逄飞的目标是:学堂书院遍天下,打造连锁公益王国——将学堂办成全国连锁公益组织,将一耽学堂复制到全国各地,成为从东部沿海开始,再向中西部拓展的连锁公益组织。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连锁公益讲学活动,使授课义工免费进入社区、家庭,使传统文化复兴更加深入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