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耽学堂》(2001.06.22)

2001622播出:
《一耽学堂》
  嘉宾:逄  飞(一耽学堂总干事)
     李德超(一耽学堂老师)
     唐晓峰(一耽学堂老师)
  主持:虹 
责编:高 

 

主持人虹云: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名人相约星期五》,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我的名字是虹云,听众朋友你好,还记得我吗?我是《午间半小时》最老的主持人之一,今天在播音室里就座的可是不止我一个人,我们数数的话,大概有40几口子,我先把我的朋友介绍一下,首先要介绍一位叫逄飞的先生,这个逄,听众朋友,您是不是觉得是庞大无比的庞?我一开始也觉得是庞大无比的庞,结果不是,是降落伞的降右半边,左半边换成走之,逄飞,这是一耽学堂的总干事。

(音板:200012月,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逄飞辞去了工作,开始一无返顾地着手创办一所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学堂,并给学堂起名为一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逄飞孤身一人四处奔走、张贴海报寻找同道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耽学堂已经有了一百二三十个义工,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药大学,其中有五十多位博士、硕士,每周授课的中小学对象超过1200人,授课内容选自《诗经》、《楚辞》、《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唐宋诗词》等等。)
  虹:在座的我看还有年纪比较大一点儿的,最大的这位老先生您是?
  彭:65岁了。
  虹:您怎么称呼?
  彭:我是彭飞。
  虹:也叫飞,但是姓彭,彭老总那个彭是吧?
  彭:对,我是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他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非常感兴趣,所以特意赶到北京来。
  虹:您从哪里赶来的?
  彭:我从河北淖州赶到北京来找逄飞。
  虹:彭飞找逄飞。
  彭:我找了两天,昨天才找到他。
  虹:看样子您是声援一耽学堂来了。
  彭:是的,我能够代表我们一方的老百姓对他们来表示支持。
  虹:谢谢!(掌声)我想在座的就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朋友了,我们一个一个的介绍。
  白:我是清华附小的老师,我叫白志军。
  虹:您跟一耽学堂是什么关系呢?
  白:我们是他们的协作单位,他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粒种子散播在我们的校园里边,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所以我们就全力以赴,上上下下都来支持这个工作。
  虹:这也是一耽学堂的声援者。
  李:我是一耽学堂负责一线教学的,五年前从北京大学毕业,我叫李德超。
  虹:谢谢,我右边这位。
  唐:我叫唐晓峰,来自清华大学,读硕士,我在一耽学堂主要做一些网络宣传方面的工作。
  张: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的博士生,我叫张丰乾,是一耽学堂的兼职教师。
  虹:看来你这一耽学堂的兼职老师还是来自各方的人才,社会科学院的都调动了。下面还要介绍的就是非常有精神的小姑娘、小伙子,你们都是哪儿的呢?请你们向听众朋友们问好。
  众:听众朋友好!
  老师:听众朋友们好,我们是来自城府小学的师生。
  众:听众朋友们好!
  老师:我们是来自清华附小的师生。

虹:听众朋友们好,现在播音室里的人我差不多都介绍了,下面我就想先听听逄飞先生讲他创办一耽学堂的经过,我先问你,为什么起名一耽?而且耽还是耽搁的耽。

逄:我们这个学堂起名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考虑,比较简单,表面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年轻人,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年轻人,你们只要拿出一点时间,耽误你一点时间——

虹:耽搁那么一下。

逄:对,我们就能播下很多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在每一个年龄很小的小学生里面或者中学生里面,可以撒下很多富有生命力的种子,使他们能够有了这一点滋润以后可以自己成长,可以自己发展。
  虹:我想问问小朋友,一跟你们说学堂,你们想到的是什么?咱们城府小学的先说。
  学生  1:我想到了希望能在这所小学里上学。
  虹:小呀嘛小二郎是不是想起那些了?
  1:(点头)
  虹:清华附小的同学在想什么?
  2:我一听到学堂这个名字就觉得这个名字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虹:哎呀,可是你们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年纪比较大,就想起戴瓜皮帽、长袍、马褂,然后一个戒尺,一副大黑边眼镜圆圆的,就是这样的,反正是知乎者也,看样子你们还真想得跟我不一样,我觉得你们想得好。你们想着上学、求学。现在我想问问逄飞先生,您怎么解释这个学堂呢?

逄:我觉得我们学堂有几点跟我们现行的教育是有一些出入的,我们学堂的一个努力是从小学做,义务传授传统文化,它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补充,我们有几点不太一样,一是我们的老师都是博士、硕士、本科,我们招来的这些人第一必须是对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把这个事情当成个人份内的职责,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觉得应该是他做的,第二他本人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体会和修养,这两点加到一块儿我就可以组织他们在一起做,做的时候我就特别要强调师生的关系,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重在这个人有着现实的血肉、形象的人,道由人显,每个人去了,他的形象气质在那儿一立,他和师生的关系,亲切紧密的精神的联系,我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们每个人来都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

虹:先生跟我们讲讲一耽学堂创办的经过吧。

逄:这个创办可以说是由我一个人发起和组织的,我是去年北大哲学系毕业的,毕业之后工作很不顺利。

虹:您一毕业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逄:一毕业之后是去一所民办大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北京市教委没有批准而自称为民办大学的,我们北大有一些老先生可能也去了,但是后来有一些虚假,后来我们就退出来了。

虹:看来办学还有假的。

逄:对。

虹:也有假冒伪劣。

:这个事情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为什么我们北大的、人大的或者社科院的很多老先生去了这样一个地方,很冤枉,后来他们又退出来了?就是为人做事,或者说我们有想法的年轻人来做事,我们必须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说什么都等人给你提供好了,万事俱备,等你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化,尤其人文方面,每一个年轻人这方面的动手能力极度缺乏可能会使他们自己的理想走到一定的时候被人家利用或者自己不能自主,所以这个事情促使我,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有实际做事的能力,而且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出来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

虹:能不能说是你就业的受挫使你想到了我们应该举办一个货真价实的学堂?

逄:对,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当时那个地方也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很多老先生去了,我现在来做这个,一我没钱二也没权,我是刚毕业的学生,我现在的生活也一直是靠我父母给我提供的生活费,因为学堂创办这半年来有很多事要做,我天天要跑很多地方,没有时间去工作去挣钱养活自己,所以这半年一直这么过来的,开始我是反复酝酿了很长时间,有这样的想法,第一应该符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我们这个国家现在说民族复兴或者说国家的富强,我觉得这个前提首先就是文化的复兴,这是很重要的,包括我们现在国家讲德治也好,或者说文化建设也好,民族信心的凝聚力也好,我觉得首要的文化建设里面,很大一部分应该是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海内外炎黄子孙,这样一种凝聚力作用的一种发掘,我们这代年轻人就是应该把它更好的传承下来。

虹:你这个学堂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呢?

逄:我的想法是定位在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

虹:你什么时候创办起来的?

逄:第一次开会就是今年元旦在北大三院107外哲所。

虹:当时到会的有多少人?

逄:有三十多个博士、硕士。

虹:会开得怎么样?

逄:开得非常好,我特意要定在这一天就是新世纪的第一天,元旦,这一天是元旦,报名的五十多个去了三十多个,他们舍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娱乐的时间、访亲会友的机会来参加我们的会议,我想由此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极其向上,愿意参加国家、社会的整个文化建设,我们整个民族的繁荣富强这样一个民族复兴大道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所以那天会议主要是我一个人讲,我对学堂的一些构想、想法,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们社会的需要,我们这些中小学的需要,我们家长、师生的需要,还有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实际需要,最后两个小时以后结束每一个去的人都表了一下态,一个是介绍自己,一个是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想法。

(音板:第一次会议之后,一耽学堂开始正式运转,逄飞带着中央民族大学的付英、北京大学的李玉龙、清华大学的徐小霞等得力的干事一次次与海淀区的中小学联系,说服学校让一耽学堂的义工们为孩子们讲授传统文化,20012月底,一耽学堂正式在清华附小、城府小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开课。4月份,魏公村小学开课,5月份,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课。)
  虹:我想问问你,刚才你谈到招贤榜,唐晓峰,你是看了他的招贤榜被感动了?
  唐:对对对,我就是看了他的招贤榜。
  虹:你说说他的招贤榜是怎么回事。
  唐:当时也是一个冬天,我在学校吃饭,在学校食堂的布告栏里看到。
  虹:你是哪所学校的?
  唐:清华的。当时我一看这个招贤榜觉得他说得特别好,说到我心里去了。就感觉有一种责任感,感觉人文日新,我们每个青年应该有责任心。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要去等、去靠别人怎么样,只要我们心里有想法就应该去做。当时我很感动。逄飞刚才讲的新世纪第一天开那次会,因为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我之前和逄飞没有任何联系,通过他的一个招贤榜我觉得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志向我就很想看看这个人怎么样,当时我去了一下,也让我很感动,一个大风天,因为冬天嘛,也很冷,在教室里,三十几个人,逄飞在前面开始讲他的想法,他的理想,当时给我很大的触动,最大的触动就是我们年轻人面对这样传统文化、传统过程中怎么身体力行去做,因为每个人包括我身边有些同学也有些想法,对传统文化也有些认识,但是你怎么去实现你的理想,怎么为你的理想付出,这一点逄飞给我的影响特别深,所以当时我就很想,我觉得能为这个学堂做点事情还是很欣慰的,能为我自己的理想做点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虹:那么别的义工呢?我老要叫老师,是义工。
  李:我跟一耽学堂接触是通过朋友介绍,我的朋友平时对我比较了解,知道我对教育也比较感兴趣,对文化这方面的事业也非常感兴趣,他从网上看到了一耽学堂的招贤榜就立刻发到了我的信箱里,然后打电话让我赶紧看,我打开邮箱一看,发现这个东西就是我要找的,好像找了很久很久,今天终于找到它了,所以我当时没有犹豫,很快就通过电话联系跟一耽学堂挂好了钩,然后在今年的二月份,清华附小开学,进行古诗文讲授的时候我就参加了进来。

虹:我特别想了解一下我们老师授课,是怎么个讲述法?

逄:在小学我们比较强调读、诵、背,在中学是每周一次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比如张峰乾讲一个专题,讲庄子一次或者两次,是以老师的讲、解、用为主,在小学就是读、诵、背为主。
  虹:那您给他们说课的时候是怎么讲的呢?
  李:比如在《论语六则》里面第一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在讲这一句的时候结合了历史上南宋的丞相文天祥进行抗元的斗争,最后在被俘的时候他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我把这首诗也给大家讲解了一下,然后我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解了一下,使大家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
  虹:老师给你们讲的时候,你们对《论语》学完了以后有些什么感受?谁说说?
  学生3:我觉得每句话虽然都特别简短,但是都很有道理。
  虹:你对哪个道理最感兴趣?
  3:我觉得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虹:挺有志气的。咱们别的同学还有什么感受说的?他能代表你们的想法吗?
  众:能。
  虹:都有志气,你说说看,给他补充补充。
  4:我觉得老师讲得都挺明白的,所以讲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回家一看就懂了。
  虹:好。
  5:我跟他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老师讲完一遍就已经都很明白了,回家就不用再看了。
  虹:哦,因为老师讲得明白所以你几乎不用再复习都可以背下来是不是?

逄:他们很多当堂都能背下来。我教城府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一开始教《大学》,上早自习,主要教他们读和背,一个早自习三十分钟,城府小学六年级当时给我印象特别深,那一个早上一个班能背下来两大段,非常长的,《大学》前面两大段。

虹:我哪天也学学,也多背几首。

(音板:学生背诵《论语六则》)
  虹:我就想起来我们在音乐厅搞那个唐宋诗词的朗诵,一开始也是好几排小学生,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在那儿背,台下的观众听了感动极了,今天我看到你们这些同学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说我们很多优秀的民族的文化的精髓,能够由你们这样稚嫩的声音读出来特别打动人心,我想咱们进行教学的活动当中你们肯定也有很深的感触,所以我想请你们接着说说你们内心深处,通过做一耽的义工,你们有什么感想,刚才我听逄飞介绍咱们老师,我很感动,你现在是在哪所学校进行一耽学堂的工作?
  张:我是在清华附中给他们讲了两次,主要是讲的庄子,我那次题目就是讲课形式的,我那次讲的一个题目就是潇洒越古今,当时我上台看着同学们都特别小,我就说你们都是星星人类啊?现在动不动就说这人酷那人酷,我不知道你们心目中的酷人是什么样子,我说是不是戴个墨镜,搞一个演唱会这样的人就很酷?他们说差不多,我说咱们再看一看更酷的人,古代有个叫庄子的人,他的生活非常贫穷,跟别人借粮食别人还不借给他,穿个破草鞋,但是两千年以后,庄子以后的人那么多人读他,包括大文豪苏轼对他都特别推崇,现在最新的网络,只要这个网站跟文学沾一点边,跟哲学沾一点边,跟思想沾一点边,那么他肯定要把庄子的东西放进去,两千多年了,这么多人这么长的时间还在读庄子,你们想想庄子酷不酷?同学们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哦,这个庄子确实挺酷的。(笑声)
  张:我说这就是思想的魅力,庄子的思想为什么有超越性,为什么那么超越时空的限制能够深入人心,我就跟他们讲庄子的语言特色,我说庄子首先是一个很博学的人,他对蚂蚱、麻雀、小蛆观察得特别仔细,他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说沉鱼落雁,好多好多成语,他观察怎么杀牛的人,疱丁解牛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但是讲这个道理就非常深刻,所以我跟他们讲怎么算进步,庄子说进步是什么样的进步?就是你赶一群羊,你把最后一头羊赶走了就是进步,所以我说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你经常弥补你最短的一块儿,就是进步。我跟他们列举了很多庄子里面的成语,庄子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我说你们想没想过这些成语都是从庄子里面来的,他们说没想过。我们特别感动的是我们讲完以后他们说老师您能不能再讲点别的?像《周易》什么的,我从下课以后,从清华附中出来给我们学校,回来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个同学,他拿了一个小册子,是《老子本译》,他边等车边在看这个,那会儿也应该是期中考试了,他居然拿了本《老子本译》在那儿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一个小册子。
  虹:几年级的学生?

张:他是初二的。我跟他聊了聊,因为一看他拿那个书看我就挺那个的,他说他对这个挺感兴趣的,一般的学校教育里面好像对这方面比较忽视,刚才逄飞先生也说了我们一耽学堂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刚才清华小学同学们念的《论语六则》是温故而知新,传统文化是一个过去的东西,但是你要跟它建立一种比较温暖的关系,温故而知新,你要去亲近它,但是就目前的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情况,实际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是比较大的。如果你不告诉他传统文化好,传统文化好在什么地方,那么它就逐渐被冷落了,因为他可学的东西很多啊,什么外语、计算机,可学的东西很多,他不知道这个传统好在什么地方,我也是看见逄飞的招贤榜的时候是在我们学校本来已经被别的广告盖掉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广告又被掀起来了然后露出一角,我一眼就看到,我一看就好像刚才那几位老师说的,这个文化应该由人去传播,我们作为青年人应该去承担这些责任,我自己当时也跟他联系。今天我参加这期节目就想起著名哲学家梁溯明先生讲的一句话,他说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就是不算帐的人,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上就是算帐的人太多,斤斤计较的人太多,但是社会怎么样进步,文化怎么样传播,总要有一些不算帐的人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逄飞先生包括他的一大帮人一开始就做义务性的、公益性的事情就是不算帐的人。而且特别可喜的是这个不算帐的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做这样的事情,这两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逄:小学是一分钱报酬都没有的,像他们讲课很累,有些女孩子讲得嗓子都哑了,我们的含片都是别人送到我这里来。

虹:下回我也去做一回义工,你们谁嗓子不好咱们讲讲课,怎么样保护嗓子。

逄:虹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我还有一个朋友是郝光明,他原先支持我的时候还没有工作,现在他每个月给学堂200块钱,他现在也是在北京打工,很不容易很辛苦,他每个月给学堂200块钱,我们现在有一些捐款的都是认识的朋友,100200,多的500,现在有2400块钱吧,这些钱我一分也没花,因为对我来讲这些钱是很珍贵的。

虹:等于咱们义工还往里捐钱?

逄:对,今天没有来的民族大学的很多都不错,像付义军、毛燕琴、李影、杨华燕、陈晶晶他们有的去教课,魏公村小学和民族大学很近,只有300米左右的路程,但是他下车之后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去那边,一个女孩子从教学楼上跑下来,有时候摔了,毛燕琴有一次就是这样。我们讲一下北大禅学社社长,是社会学系的博士叫包振勇,他在城府小学一周有四节早自习,早上要七点十五分到学校,一直教到七点四十五,大上个礼拜正好是禅学社社庆,那天组织一个活动,他一宿在那儿看着,第二天早上还要给小学生们上早自习,非常的敬业。

(音板:《三字经》)

虹:像哪位老师到哪个学校讲课,要跟校方签订合同还是怎么着?

逄:都是安排在正课里面。
  虹:他们上课跟我们学校里的老师讲课是一样的,几点到几点是排好的?都是怎么安排的?
  白:都是按课时,一个非常固定的课,而且他们上课也是非常认真的,每一课都备得非常非常仔细也非常非常认真。而且课堂上的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非常爱学,有时候我坐在课堂后面听着,我们那个老师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叫王旭东,也是非常不错的小伙子,孩子们心疼他,他也心疼孩子,我在教室里听他们上课,时时就传出一阵欢笑声,哈哈哈就笑起来了,孩子们可开心了。孩子们特别爱上他的课。
  虹:古文能上成这样我想我也很爱听,上得挺高兴的是不是?
  众:(点头)
  虹:原来你们喜欢上古文课吗?
  众:没有,我们都不太了解。
  虹:你们语文课本上没有吗?
  众:有,就那么一两首。
  虹:你们那时候学课本上的古文喜欢学吗?
  众:喜欢。
  虹:老师的课爱听吗?
  众:更爱听了。
  虹:他讲课什么样啊?
  4:有时候涉及到关于古文这个题上一个一个让我们猜,有时候还有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虹:讲得那么有意思啊。
  白:所以我们年级的老师就非常支持这个工作,我们把他们的课纳入到我们考试范围中,就是期中考试必须背古诗,背诵课文,督着古诗文为一个依据,另外我们看着活动,我们开诗会,孩子们背古诗,一首又一首,几百首下来还不能分高低呢,学古诗不但没有影响我们的教学,反而对我们孩子的思想和文化学习是一种促进。

5:我是清华附小四二班的班主任,那会儿夏天刚一来的时候我就听有些孩子在背《庄子一则》我觉得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就感悟了古文的内在的美。我觉得古诗文确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和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感受这些东西,让他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语言素养,还有人格的健全,将来人格的发展都会有着很好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孩子们现在背得非常起劲儿,相互比,回家还给家长背,有的家长不会背他们还回去教给家长,就是这样,他们又成了传播古文化的渠道了,而且我觉得古诗文的诵读对语言课本内容是一个补充和扩展,像孩子们说的,课文的古文很少,孩子们其实很喜欢这些东西,他们背起来很自豪,现在加上这个活动了对孩子的写作能力、朗读、审美情趣都是有提高的,所以我在这儿对组织者发起者逄飞老师还有给我们上课的义工老师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音板:《三字经》)
  虹:我也非常感动,城府小学的小同学,我想听听你们学了《三字经》有什么感想?
  6:我通过学《三字经》知道很多伟人的事迹和故事,而且还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虹:你最喜欢谁的故事?
  6:我最喜欢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于先知,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这是讲述一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在四岁的时候就能把大梨让给弟弟和哥哥,却把小的梨留给自己,他那么小就有那么多的谦让精神,使我感到非常应该向他学习。
  虹:说得挺好的。你呢?
  7:我就是觉得《三字经》里教会了我们好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做事应该怎么做,都交给我们了,像谈蚕吐丝蜂酿蜜那句话,虽然我们不是蜜蜂,但是我们也要把它那种精神放在我们的学习当中。
  8:我学《三字经》,我觉得除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里面讲的一些历史对我们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还增长了我的记忆力,以前我看过一本书,说人有很大的记忆的潜能,是挖掘不完的,这样我们从小就能挖掘我的的记忆力,这样我们就会越背越爱背。
虹:你们现在肯定比我强,我现在回忆起来,我童年背的东西太少了,所以记性不好,你们肯定比我强,就是看到这些同学们就感觉到他们讲得确实挺真实的,他们读了古文以后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刚才还在想呢,中华文化古诗都是千百年来的精华,但是给孩子们讲可怎么个讲法我觉得这个中间确实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逄:是这样来看待的,我记得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四个字,为人做事,这是很简单的,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懂得进退,尊敬师长,这样一些基本的东西,我们现在来教古文也好,古诗也好,其它的也好,我一直跟我们义工说我们主要讲的是这方面的内容,就是说怎么叫我们为人处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友爱同学,要有一些礼节性的东西,这样基本的方面,这是我们选择教材内容核心性的东西,因为现在的基础教育状况大家也都清楚,所以我们现在的侧重点是这样一个内容,尤其是透过古文来讲,除了能达到这个效果之外还能让他更好的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以利于他以后更好的学习古人的典集,所以我们是这样处理的,挑选的内容都是跟他的基本生活方面,是他能够接触、理解、并且经常感受到的一些实际的内容,是这样的。

9:我觉得《三字经》是非常好的,但是《三字经》里面也有不对的,比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他们把责任全都推到了父母老师的身上,我觉得我们自身也有欠缺,比如说吧,假如这个老师就是非常好的,你不愿意学习,你还是学不进去的,所以你自己学不进去也不能怪老师,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用心教育你你不听也没办法 。

虹:说得是,咱们为她这种精神表示——(掌声)

10:她刚才说《三字经》里有不对的,还有一处她没有说出来,是夫妇顺那一处,为什么?因为古代可能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妻子非得要服从丈夫的命令,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掌声)

11:我不同意刚才城府小学那位同学的说法,因为养不教父之过就是说你这个父亲养孩子了但是你不教他自然就是父亲的过错,如果说你真正教不学那还是自己的过错,还有就是说教不严师之惰的话就是说你这个老师教学生教得不严,学生学不好照样还是老师的错误。(掌声)

虹:你给辩证了一下。

12:我也不同意清华附小这位同学的意见,我觉得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嘛,应该靠自己,师父教得再好,你拿清华大学的老师教一个不爱学习的他肯定学不好。

虹:现在要开展课堂辨论了!

(音板:)
  虹: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了,我总觉得这里面还是这么艰难,我确实有所担心,就是说你们老师义务之举能坚持多久啊?

逄:是这样的,小学肯定是一直义务下去的,由于我们传播的范围、途径、方式的增多,我希望社会各界,在他们认同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适当的支持,我是开了一个头,我是发起、倡导,但是这个事情靠我一个人是做不来的,必须是每个人,我们现在这些义工来看还是少的,一百来个人,就整个北京市来看这些人是少的,希望以后一个是我们大学里更多的年轻朋友投身到义工的义务教育当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这个义工在小学这一块儿肯定是永远不会变的,我的目的是除了对小学这一块,还有对大学的自我教育,比如义工在海外是非常流行的,但是我们这边很少,那些义务的可能会有一些报酬的,我们这边小学是一分钱不要的,这个是不会变的,通过这些事情就是要培养我们这些大学生,二十几岁的人现在的人生观在现在市场经济很迷茫的、没有文化支撑这样一批年轻人,他来投身到这里面,感觉一下一个人义务奉献、不求索取,因为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对社会对个人,于国于民于人于已。所以小学这一块儿肯定永远是义工,但是其它方面,包括我们组织,比如我现在连个固定电话也没有,很不方便,我最早的时候只有一个呼机。

李:那个呼机还是人家捐的。

逄:所以开始这半年我来做,我希望随着我们事业的新闻报道有更多的人介入。
  虹:这是你们非常高尚的想法,我现在想问问同学们,假如你们长大了,你们读书读出来了,你们愿意不愿意到一耽学堂做义工?
  众:愿意!
  虹:异口同声都愿意?一分钱不拿!
  众:愿意!
  虹:真的?

众:真的愿意。

13:我不愿意。

虹:你来说说。

13:一分钱不拿还耽误我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劲?

虹:咱们哪位义工给解释解释?我觉得他说得很真实,是实实在在想到那么一回事儿。

14:我其实在三脚地看到义工这两个字才加入这个组织的,如果说有报酬的话我估计就不考虑了,因为平时我们打工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已经不喜欢打工了,从义工往下看,是看到这样一件事,我自己对这样的事情也有想法,而且我对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我就去做这个义工,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听到孩子们特别嘹亮的声音郎读我觉得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始终没有考虑报酬的问题,因为自己把它当成一项应该做的事情在做。

唐:虹老师,您也不用担心公益将来发展是不是就会有问题,因为大学生都是一代一代一届一届的,通过我们的活动,把公益的理念向大学生灌输,我们做这项事情带动比我们低年级的,然后他们大了再往更低年级,这样一种公益的思想就会往下传。

逄:对,在大学校园里要培养这种风气。

虹:听众朋友,今天我们结识了一群对文化事业非常执著的年轻人,他们做的事情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他们却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也许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把对文化的使命感付诸实现,那么21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一定是有希望的,让我们衷心的祝愿一耽学堂越办越好!也祝愿逄飞和所有一耽学堂的成员们,希望你们的治学之路,生活之路都能够越走越宽广,所以作为我个人,如果逄总干事认为我合格的话,我想在我退休之后也可以到你们学堂做一名义工。

逄:非常欢迎。
  虹:领着孩子们诵读一下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品,读古诗词、《三字经》,《论语》,好吗?好,感谢各位来参加我们的节目,也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听众朋友,再见。(掌声)

 

提起《午间半小时》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起虹云,这位主持《午间半小时》近十年的著名主持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那么深刻,以至直到今天,在她调离中央台五年之后,仍然会有听众在写给《午间一小时》节目的信封上写上她的名字,虹云这个名字似乎意味着一种无法取代的信任。20001231,虹云回到《午间半小时》节目,和其他几位《午间半小时》节目的创始人一起向亿万听众做了一次告别,并宣布《午间半小时》将长成一小时,也是在那一天,虹云欣然接受了《午间一小时——名人相约星期五》栏目的邀请,有机会

再回来主持节目

620号,当虹云出现在《名人相约星期五》的演播现场时,迎接她的是一次长长的掌声,这掌声中包含着十几个年轻人对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一段最深沉的情感的记忆。这十几个年轻人来自一耽学堂,能和虹云老师面对面地交谈他们非常高兴。

一耽学堂的创办人名叫逄飞,是这期节目的主角。在节目中,他首先向虹云讲述了自己创办一耽学堂的初衷。

20007月,逄飞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受聘到了一所自称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民办的大学任教,当时学术界的许多顶级学者都接受了这所民办大学的聘请,但是他们很快便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这所大学的创办者只不过是想利用他们的名声沽名钓誉,根本无心办学,于是又纷纷退出。而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逄飞则面临着重新择业。在几个月的彷徨之后,200012月逄飞义然辞去了一份敕以维持生计的工作,开始着手创办一所学名副其实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学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逄飞孤身一人四处奔走、张贴海报寻找同道者。

200111,新世纪的第一天,一耽学堂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会议,30多位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一起交流了自己对文化事业的理想。他们现在还记得,那天,天很冷,风很大,但是教室里的气氛却非常热烈。这次会议之后,一耽学堂开始正式运转,逄飞带着几名得力的干事一次次与海淀区的中小学联系,说服学校让一耽学堂的义工们为孩子们讲授传统文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小学对他们的想法表示出极大的兴趣。20012月底,一耽学堂正式在清华附小、城府小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开课。4月份,魏公村小学开课,5月份,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耽学堂已经有了一百二三十个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药大学七所高校的义工,其中有五十多位博士、硕士,每周授课的中小学对象超过1200人,授课内容包括《诗经》、《楚辞》、《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唐宋诗词》等等。与此同时,作为学堂唯一一名全职义工,由于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学堂的工作,逄飞的生活几乎陷入了赤贫的状态。他在北大外面租了一间非常窄小的平房,生活费只能够远在沈阳的并不富裕的父母的资助。但是在与逄飞沟通的过程中,他非常不愿意谈及这些,他说:不要觉得我很悲壮,我内心很平和,很快乐。

一耽学堂的义工们给学生们讲课是分文不取的,他们说,如果是拿钱的,可能我们还不参加了。社科院的博士张丰乾每次到清华附中讲课路上要花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课才讲一个小时;北京大学的博士鲍盛勇是北大禅学社的社长,上个星期为了筹备禅学社社庆,他一夜没睡,第二天早晨715仍然准时赶到城府小学给孩子们上早读课;民族大学的茅艳琴下课之后只有十分钟的时间赶到魏公村小学,她下了教学楼就跑,不小心摔伤了。……义工们的故事也让虹云非常感动,当逄飞讲到有的义工讲课讲得嗓子都哑了,虹云马上打断他说,我想有机会我可以给义工们讲讲课,教教大家怎么保护嗓子。

在节目中,来自清华附小和城府小学的学生们向听众展示了一耽学堂的授课成果,他们大段大段地背诵《论语》、《三字经》,令虹云大为感叹。她说:我想起来我们在音乐厅搞唐宋诗词朗诵,一开始也是好几排小学生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在那儿背,台下的观众、听众感动极了,今天我们看到你们。我们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精髓由你们这样稚嫩的声音读出来我觉得特别打动人心。

节目结束时,虹云说:今天我们结识了一群对文化事业非常执着的年轻人,他们做的事儿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他们却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也许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把对文化的使命感赋诸实践,那么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一定是有希望的。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一耽学堂越办越好,也祝愿逄飞和所有一耽学堂的成员们,希望你们的致学之路、生活之路都够越走越宽。同时作为我个人,如果逄总干事认为我合格的话,我想我退休之后是不是也可以到你们学堂作一个义工,领孩子们诵读一下古诗词和三字经?这番话感动了逄飞和一耽学堂所有在场的义工们,逄飞说下学期他一定请虹老师到学堂给大学作讲座。他还说,要把和虹云老师的合影寄回家里,对他一直不太放心的妈妈看了照片一定会特别高兴。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