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琳
北京大学西门附近的两间半小平房,破旧、简陋,门口有个小水管,一只小鸭子悠闲地在散步。推开房门,房间里供奉着孔子像,门上贴着“做事第一静默为主”。房间墙上贴着多幅题字,其中包括季羡林先生题词“天道筹勤”、张岱年题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里是“一耽学堂”,在人大积极创办国学院的同时,30多名北大、清华、师大、社科院等研究生,4年来一直坚守着国学理想的民间公益实践。
关于义工
“招贤榜”引来30研究生 每天耽误一小时,坚持学国学
北航附小,3年级的孩子每周有一节与众不同的课——诵读《三字经》。“一耽学堂”的义工义务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琅琅书声从孩子的口中传出。
清晨6时50分,北大未名湖湖心岛、清华荷塘月色、人大诸子百家园,包括“一耽学堂”义工在内的一群青年人,面向东方站立,手执《中庸》,开始朗声诵读。
2000年12月,“一耽学堂”创始人逄飞在诸多高校校园张贴“招贤榜”:“‘一耽学堂’致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招募义工的条件是:“问学目的端正,修学心态开放,进学次第平实,讲学感情真挚。”一周时间,30多个北大、清华、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硕士踊跃报名。2001年元旦,“一耽学堂”成立,逄飞自称“总干事”,意为“干事的”。
社会上很多人解释“一耽”为每天耽误一小时,学习国学。四年多,“一耽学堂”坚持着自己的公益国学实践。
关于行动
公益课堂搬进小学社区 变封闭的国学教育为大众参与
从2001年到现在,“一耽学堂”为国学理想艰辛地实践着。记者看到一份“一耽学堂”2004年下半年的工作简报,上面清楚地记载了它的“公益大众之路”:“本学期在北大附中开设传统文化专题之思想史讲座11课时;在西颐小学和北航附小12个班级开设《三字经》读诵背课程120课时;从2004年4月开始在人大社区开设的传统文化蒙学系列课程,于11月下旬结课……学习内容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经典……”
逄飞说,在小范围内培养国学精英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人大成立国学院,培养国学专业人才当然必要。“但我认为要使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扎根,要使国学素养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在封闭的范围传授国学知识是不行的,必须要采取大众参与的形式。”因此,逄飞推行他的“文化+公益+青年”的模式。
关于师友张岱年和季羡林人最好他们用题词的方式支持国学公益实践
“一耽学堂”的墙上挂着多幅题字。其中包括张岱年先生专为学堂所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季羡林先生所题“天道筹勤”。
“张岱年、季羡林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逄飞说。作为晚辈书生,他6次拜访张岱年,大师寄语学堂“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季羡林在病中,逄飞专门去探望,病榻上的季老专门给学堂题词。此外,南怀谨也曾为学堂捐款。
逄飞说,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是我们认识的最好的人,他们的良心、责任感都值得人敬仰。老一辈的学者对我们的支持可以说是我们行动的一个心理支持,像我们在大学搞的这些讲座、报告,还有在一些社区外做的讲座,所有的老先生们都是不取分文,是自己打车或者自己坐车而且没有任何报酬。
关于生存
桌椅电脑都源于“施舍” 逄飞用成家的钱创办学堂
“一耽学堂”的一切物质源于“施舍”。逄飞指着学堂里的桌椅、电脑等办公用品说,这些全都是捐的,“你把自己捐给了大家,大家还不支持你?”
学堂义工郝光明告诉记者,当年学堂刚刚创立的时候,逄飞曾将母亲给他成家的钱投进学堂。2001年,逄飞在学堂的厨房睡了一年,吃了一冬天大白菜、咸菜和酱油泡大葱。饥一顿饱一顿,不知下顿在哪儿吃,这种事儿是家常便饭。
逄飞说,学堂在经济上从来没有富足过,但他们又从来都不担心。在逄飞和义工们的努力下,学堂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一次普及传统文化调查显示:1500份问卷中95%至98%给予肯定。
如今,学堂长期工作的义工有300至400人,值得关注的是,郝光明告诉记者,现在学堂的义工很多都是来自计算机、经济专业的学生。逄飞要求义工“不仅讲课,还要尽可能普及身边的人。多一个人读圣贤之书,便多一个灵魂安宁之人,社会浮躁之气就少一分。”
各方感受
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教育
12岁许晓晨:我以前从没经历过这样的教育。在学校,我只是根据课本上和老师所教的内容去读、去背、去分析、去理解。去年暑假,我参加了《经典诵读》活动,在那里,我学到了:无论是在哪个年代、哪个时期,为人子女都应该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一个人要讲信用。
北航附小陈老师:我们把“一耽学堂”的国学课编在了正式的课程中,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些诵读《三字经》的课程,大学生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的作用。
学生家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语文课特别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培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极为有益。
专家观点
用体制外教育补充学校教育
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人大孔子学院秘书长彭永捷认为,“一耽学堂”用自己的形式推广传统文化,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当民间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当代文化建设与文化教育有明显缺陷,造成传统文化普及不系统,传统文化在大学中没有位置,而一些民间团体承担了“教育”的社会责任。现代人要传承经典的精神、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