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网》:「一耽學堂」仗義授國學(2005.11.19)

圖:逄飛創立一耽學堂,弘揚傳統文化(網上圖片)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十一月十五日下午,北京西頤小學一年級二班傳出稚嫩的《三字經》誦讀聲,北大本科生潘峰華作為授課教師站在了講台前。近年,潘峰華所屬的公益組織──「一耽學堂」,先後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普及,走進了四十多所中小學課堂,並正向社區、大學校園擴展。

據《新京報》報道,「一耽學堂」成立於二○○一年,旨在向民間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非盈利性民間公益組織。為了招攬「有感染力、熱情高、有追求」的義工導師,他於二○○○年底分別在北大、清華、北師大、社科院研究生院裡張貼了「招賢榜」。二○○一年一月一日,三十名碩士、博士應約到北大,舉行了第一次聚會。在沒有固定辦公場所,沒有固定經費來源的情況下,「一耽學堂」正式成立。

分毫不收 從小抓起

起初,學堂計劃從中小學入手,將傳統文化擴展至大學校園,以至整個社區。但即使是一分錢不收,「一耽學堂」創辦人、三十二歲的北大哲學系碩士逄飛在最初開始聯繫小學時,其路途還是由「碰上的各種釘子連接起來」的,受了不少校長的質疑和嘲諷,當中有些雖認同傳統文化課的價值,卻體制所限而無法安排有關課堂。逄飛說,有一所小學他甚至跑了二十趟,最終也沒有合作成。

經過不懈的努力,「一耽學堂」的辦學方針才漸漸獲得一些校長的賞識,自二○○一年春起,學堂先後與九所中小學達成合作協議。據導師介紹,他們在小學的授課以誦讀為主,輔以講解,在中學則開設專題課如文學史、思想史之類,主要是利用選修課時間。據逄飛估計,這班義工導師每學期都有人離開,又有新人加入,累計有千二到千五人。導師們除了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外,更注重一種情感的培養,對人的心靈的淨化。

備受肯定 跨省拓展

○○一年七月,學堂在清華社區進行了首次社區授課,先後在北大承澤園、朗潤園、人民大學社區的老年學校講授蒙學課程。逄飛認為,青年人在文化傳承方面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人文日新,從青年起」是他堅持的信念。為讓學堂的文化建設面向更多的青年人,去年三月起,學堂開始組織北大、清華、人大三所學校的晨讀活動,這學期的晨讀在九所高校開展。

今年六月,共青團廣州市委副書記折志林在讀到關於「一耽學堂」的報道,產生了在廣州拷貝一個一耽學堂的想法。折志林派人到北京實際考察後,逄飛也到廣州與其進行了商談。本月,逄飛在廣州已經開始拜訪中山大學、社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商談廣州「一耽學堂」籌建之事。

逄飛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將「一耽學堂」擴至全國,但學堂在財政上至今仍在苦苦支撐著。據知,「一耽學堂」沒有任何資金支持,全靠社會捐助,至今收到了三十多萬元社會捐款,但這尚不能滿足運轉需要。

另一個困擾至今的問題是,學堂仍沒有註冊,沒有自己的銀行賬號,不能通過賬戶給付場地費用。逄飛說:「尋求一個法律身份是目前最要緊的,雖然資金缺乏、專職義工待遇無法提高這些也都是學堂的困難。」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