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在行动:文化传承的复苏(2006.12.31)

米丰

 

《青年参考》2006428日,张家文《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正在复活》一文中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民间力量正在变得强大,这也是传统文化复苏的土壤。郭德纲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站在北京天桥的剧场里说相声,台下坐满了听众。其中甚至有不少人视他为偶像,他们嗑着瓜子,喝着大碗茶,听到精彩之处高声叫好,拼命鼓掌。这一幕与1949年以前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郭的前辈们同样是在天桥,使相声成为中国传统文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在要想在天桥听郭德纲说相声,除非运气好,否则就不得不从票贩子手中购买高价票。这种场面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从剧场布置到演出服装,郭德纲只是忠实地按照传统行事,此外他还收了很多徒弟,并按照老理儿给他们起了艺名,名字里都带有一个字,这是辈分

新华网2006510日,苏江元《网上对唱苗家山歌各地贵阳籍青年玩新花样》一文中说:北京、成都、贵阳、昆明等地一群青年通过三苗网(研究苗族文化的网站)QQ群对唱苗家山歌。记者看到,年轻男女们通过QQ群和网络视频体验了苗家赶花场时的对山歌,而且其中很多山歌属原创,比如男在贵阳妹在川,中间隔条赤水江;男脱草鞋当船渡,妹扯眉毛做蒿杆说起来来唱起来,要唱灯盏盖灯台;要唱白鹅浮下水,要唱大家欢起来等等。 据了解,这次苗家山歌网上大聚会由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的罗浪同学组织策划,参与者大部分是居住在全国各地的贵州籍年轻人,其中苗族青年居多。据罗浪介绍,他们所唱山歌没有事前编辑,完全即兴而为。原贵州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苗族歌王阿旺,以及著名苗学家、中国社科院石茂明博士等点评了此次苗族山歌网上对唱活动。石茂明博士说,在远离家乡、没有花场的都市,青年们照样也能对歌传情,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件极富创意之举。

荆楚网2005111日,《新私塾亮相上海滩》一文中说:尽管短短两个月的暑期无法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可家长们还是煞费苦心为自家孩子选择了暑期新私塾。记者获悉,在上海一幢居民楼里悄悄开出一家新私塾5名年龄从小学二年级至初一的同学成为了首批弟子。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朗朗书声让人有些恍然到了旧时书屋的感觉。早上830开始上课,1015放学,当中还有15分钟休息时间,这个新私塾的教学模式有点类似暑托班。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暑托班里,老师会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和《唐诗选》,还会教他们一些英语儿歌。虽然新私塾目前仍在尝试阶段,还需要用先生的主业——当国际导游的收入来补贴开支,但他认为,能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非常值得。

《燕赵都市报》2006510日,朱文强《古典婚礼重获新人青睐》一文中说:上午930分,一个朴素而隆重的娶亲队伍启程。没有宝马、奔驰,取而代之的是10辆扎着红绸的板的,身着红色状元服的新郎,头戴凤冠霞帔的新娘手挽手,在亲友们的簇拥下登上板的,走向他们婚姻的殿堂。据了解,新郎叫李致用,新娘叫王茜雯,两人大学毕业后,都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这次回家举行婚礼,他们是特意要办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婚礼。新娘王茜雯告诉记者:骑马坐轿结婚具有中国古典特色,不仅新颖独特,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我们觉得一点都不比坐豪华车差。新郎的父亲告诉记者,这种传统的婚礼仪式是现代人们思想观念逐渐转变的结果,对现代人来说,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颖,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久违的中国传统婚礼在复苏吗?在记者的采访中,部分业内人士对传统婚礼的未来还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豪华的西式婚礼虽然成为一些年轻人讲排场、摆阔气的形式,但一些文化层次高的年轻人更希望有所改变,而传统的坐轿骑马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许多市民也表示,这种婚礼形式非常好。在昨日的婚礼现场,一位岳各庄的老大妈告诉记者: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形式的婚礼,比那些开豪华车接媳妇的婚礼好,一点都不掉架子,还显得隆重。

《厦门日报》200631日,国渊《闽南文化进课堂,必要吗?》一文中说: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一批老学者经常到双十中学,给高一学生讲闽南文化选修课。记者问他们在高中阶段上这种课是否有压力时,一个学生说:不会啊,这种课很有趣,能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又不用考试,很轻松。说到闽南文化进校园,思明区青少年宫颇具代表性。他们通过实行宫校合一的办学模式,先后在群惠小学、园南小学、故宫小学、松柏小学、厦门九中等16所学校设立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其下属的飞鹭艺术团成员来自我市各中小学校,他们经常到惠安、泉州、漳州及厦门周边乡村等地进行采风,挖掘闽南艺术素材,创编了一批极具闽南特色的少儿文艺作品,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且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宣扬、推广了闽南文艺。1993年,飞鹭艺术团曾经赴台湾演出;今年4月,飞鹭艺术团将作为闽台文化交流的使者,再次赴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中国经济网 200658日,张国《传统昆曲变身青春版南开学子热捧<牡丹亭>》一文中说: ·前夕,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南开大学连演三日,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学生们为杜丽娘与柳梦梅跨越生死的凄婉爱情故事而动容,也给了青春版《牡丹亭》最热烈的喝彩。姹紫嫣红的昆曲《牡丹亭》,既让青年观众有目不暇接的新鲜感,亦令他们对百剧之祖昆曲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成为校园追星族发现的新星。他们的大幅剧照悬挂在学生食堂和体育场前,在网上也随处可见。演出现场发售的《牡丹亭》文集与画册,成为观众竞相争购的纪念品。牡丹完美绽放之后,对它的欣赏与讨论在校园内仍不绝于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戏剧家汤显祖原著的词句,在校园网上成为流行语。连学子们发送的手机短信,都是昆曲的经典唱词了。 曾与剧院之间存在鸿沟的现代光学研究所硕士生田野,已经成了一名昆曲迷。在《牡丹亭》公演的三天内,他来不及吃晚饭,下午五时许就来到礼堂门口,排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候入场。尽管如此,他还是只能找到后排座位。就这样,田野完整看完了九个小时的上、中、下三场演出。他说:在网络、电视资讯时代,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太匮乏了!这也是青春版《牡丹亭》能够带来全新视觉和听觉震撼的原因之一。南开学子对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热情追捧,让见多识广的剧组也不由得动容。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汪世瑜说:我演了五十年的戏,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热烈的场面。在南开大学的演出,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昆曲是大有前途的。

《生活新报》200658日,《云南汉服第一人之争风波平息》一文中说:在昆明的街头,你会看到一些人身穿汉服、羽衣飘飘从你眼前走过,他们的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他们不是做秀,不是在卖弄,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的存在及他们身上漂亮的衣服,这些人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就是汉服的爱好者。在翠湖的一个茶室里,记者与他们进行了对话采访。云南宣传汉网负责人之一的曹秉华说,我们都是在汉网里认识的,人数有100余人,但铁杆的仅20余名左右,他们20人只要有空,他们或三五成群地在茶室里共商大事,讨论如何宣传汉服,让更多的人知道汉服。他们都有正当的职业,年龄正值青春或步入壮年,拥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是复兴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汉服只是一个载体而已。曹秉华还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姓名,是干什么的,不知如何联系,但在一起谈的事都是汉服,他们没有任何功利,他们大多都有QQ群,在里面天南地北地说一通汉服,周游历史。曹秉华称,汉服在云南不只是他们在宣传,很多的人都在宣传,网站除了汉网之外也有很多网站在宣传,比如百度、西部部落等,而且这种宣传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穿汉服上街就是对汉服的宣传,这样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北京晨报》2005620日,代小琳《一耽学堂:30名研究生用公益实践国学理想》一文中说:北京大学西门附近的两间半小平房,破旧、简陋,门口有个小水管,一只小鸭子悠闲地在散步。推开房门,房间里供奉着孔子像,门上贴着做事第一静默为主。这里是一耽学堂200012月,一耽学堂创始人逄飞在诸多高校校园张贴招贤榜“‘一耽学堂致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招募义工的条件是:问学目的端正,修学心态开放,进学次第平实,讲学感情真挚。一周时间,30多个北大、清华、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硕士踊跃报名。12岁许晓晨说,我以前从没经历过这样的教育。在学校,我只是根据课本上老师所教的内容去读、去背、去分析、去理解。去年暑假,我参加了《经典诵读》活动,在那里,我学到了:无论是在哪个年代、哪个时期,为人子女都应该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一个人要讲信用。北航附小老师说,我们把一耽学堂的国学课编在了正式的课程中,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些诵读《三字经》的课程,大学生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的作用。学生家长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语文课特别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培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极为有益。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人大孔子学院秘书长彭永捷认为,一耽学堂用自己的形式推广传统文化,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当民间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当代文化建设与文化教育有明显缺陷,造成传统文化普及不系统,传统文化在大学中没有位置,而一些民间团体承担了教育的社会责任。现代人要传承经典的精神、做人的道理。 

《新华每日电讯》200622日,张淼淼、刘江《中国年轻人向传统节日回归》报道中说:喧闹的鞭炮和绚丽的烟花,让姜疆对今年的春节充满了深深回味。这个外表时尚、性格开朗的北京一所大学三年级女生表示,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北京春节令她重温了儿时的欢乐。姜疆对传统习俗的怀旧情绪并非偶然,另外两名大学生同样表达了回归传统的渴望。他们都表示,中国年味越来越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丢掉了传统民俗,洋节、洋文化并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内心需要。在圣诞狂欢的气氛下,我们会去跳跳舞、唱唱歌,但仅此而已。圣诞节或者情人节只是给自己一个狂欢的理由。”“形式上的欢乐并不能代表内心的感动,我们始终不可能完全感受圣诞节的快乐,就像记忆里春节的烟花和年夜饭、中秋的月亮、端午的粽香始终不会被圣诞树和火鸡替代。今年26岁的李姗姗在北京从事影视制作工作,她并不认同时下国内媒体讨论热烈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向衰落,正在被西方节日埋没。北京师范大学文化院教授万建中认为,目前国内年轻人对传统节日表现冷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审视他们的内心,会发现其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认同超乎人们的想象。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近两年来,在北京半数以上的年轻恋人都例行在七夕这天安排观天象、吃饭、看电影等特殊活动。七夕的复兴甚至开始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58月中国武夷山组织了七夕风情节,安排情侣们在玉女峰、大王峰间搭起一座鹊桥浪漫相会。在活动开始的一个月前,7700对情侣的名额就满了。有关方面称,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区的客流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常年旅游旺季的平均数。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