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英惠
在基層默默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耽學堂,由北大、清華等知名學府的博、碩士擔任義工,自城市到農村,在中小學講授四書五經。
記者華英惠/攝影
二○○三年,一耽學堂總幹事逢飛帶著年輕學子到孔廟「祭孔」,引起廣泛注意與好奇。如今,祭孔大典在各地盛大舉行,北大、復旦等校特別為企業界推漢學班,事隔不過兩、三年變化如此巨大,說明漢學熱正在各地延燒。
漢學熱自內陸燒到海外相繼成立孔子學院,逢飛認為是「大陸經濟崛起後,有力量帶動文化復興」。「學習國學,是培育一種對於祖宗、先人的溫情與敬意的態度。透過傳統文化,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根基,我們就不再是飄蕩無根。」逢飛解釋大陸為何興起漢學熱。
早在二○○一年,漢學熱還沒有開始,逢飛就率先在北大的承澤園成立一耽學堂,默默的弘揚漢學。由於一耽學堂定位在「文化、公益、青年」,到學堂幫忙的全是來自北大、清華等校的博、碩士,他們憑著一股熱忱,到中小學授課、講解漢學,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散播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等著發芽,發揮影響力。
他們在小學授課的內容包括: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至於中學授課的內容則是採取傳統文化專題講座,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周易、老莊等皆有。「我們學堂是自小學教起,義務傳授傳統文化,補充基礎教育的不足」,逢飛並表示,在體制外,他們努力推動社會道德的總建設。
逢飛創立的一耽學堂是從無到有!初始,逢飛把父母給他準備的幾千元人民幣結婚預備金全部投入,才找到一個小房充做學堂。北大哲學所畢業的他,在二○○○年十二月的冬至,在北大等校張貼「招賢榜」,尋找志同道合者,結果招來五十位博、碩士生,並於二○○一年成立學堂。
當時的他認為,「如果心中有認為值得珍惜的理想和信念,那就行動吧!」就這樣,他在學堂廚房的地上睡了一年,以大饅頭配醃菜果腹,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一點一滴的發展學堂,如今學堂已有逾二千五百人的規模。
「一耽」是逢飛在大學時的筆名,取其「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之意,也就是秉持理念往前行。一耽學堂走過六個年頭,眼見漢學愈來愈熱,他計畫未來五年,在十至卅個城鎮社區設立連鎖義塾;推動一百所大學、公園、社區晨讀,讓民眾在琅琅讀經聲中落實「十一五」文化規畫中所提到的文化建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