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芝
“公益组织不只是作为‘第三部门’发挥某种特定作为组织的功能,更是一种公共的文化原生态的开放性的自组织成长平台,实践着道德的感召和民众的教化”——4月20日晚八点,由逄飞主讲的“中国公益组织及其使命”在教二301举行,讲座由北师大传统文化学社主办。
逄飞,一耽学堂创办人及总干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2000年从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后发起了一耽学堂的创办,旨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从最初传播国学的举步维艰到当前的“国学热”,逄飞和他的一耽学堂始终坚持“做事第一,静默为主”的风格,国学的倡导者转而成为国学热中的静默者。静默中,一耽学堂正以一种开放的公益方式打造一个连锁的公益舞台。
逄飞首先简要介绍了一耽学堂的创办历史、定位、组织理念等,随后,围绕一耽学堂成立以来组织和参与的项目介绍,逄飞由点到面地阐释了“中国公益组织及其使命”这一主题。从面向学生的蒙学义教、乡村实践、体认传统系列讲座,到针对大众的社区讲习、城镇公园、拜老,以及最近推出的连锁义塾、高校晨读等活动,可以这样说,逄飞和学堂的义工们正在用公益的方式复兴国学。
讲座中,对于当前的于丹现象,逄飞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将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大尺度的背景中来解读。
“山高水长,一路同行”——逄飞用这样温暖美好的八个字结束了讲座。
一耽学堂是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赢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2000年12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首都院校青年学子在京共同参与成立。定位于“文化+公益+青年”,主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基础汉语,推介中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