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播种传统文化——记哲学系校友逄飞和他的“一耽学堂”(2002.11.01)


《北大人》杂志封皮

 
文章版面图影

每周二、五,北京成府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学生都要比平时早50分钟到校,这对于正处在贪睡年龄的小孩子来说,本该是件头疼的事。可这个班的孩子们毫无怨言,因为这两天的早自习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读诵《三字经》。这种学习形式使孩子们感觉新奇有趣,在如同游戏般愉悦的情绪中,他们轻轻松松地便将《三字经》中的章节背诵了下来。这别开生面的早自习,是由一个叫作一耽学堂的民间公益组织义务完成的。

为了播种的理想

200012月,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逄飞辞去了工作,在北大承泽园17号租住了两间半平房,创办了一所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公益性学堂——“一耽学堂。新世纪的第一天,来自北大、清华等五大院校的博士、硕士30余人,聚集在北大三院一间临时借用的教室里,召开了第一次学堂会议。从此,这些为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而走到一起的年轻人,开始了这样一种艰苦的努力:他们希望像播种一般,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生机勃勃的种子,撒入广阔的民间沃土,撒入民族文化承传的血脉当中。

如今,一耽学堂已经拥有了一支超过200人的义工队伍,他们全部由来自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硕士、本科学生组成,通过到中小学义务讲授典籍和举办讲座,力图使青少年学生了解、体会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播种的理想,不仅是一耽人创办学堂的初衷和动力,并且在学堂日后的发展运作中,成为伴随着他们战胜种种磨难的精神支柱。他们始终相信:每一个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年轻人,只要拿出一点时间,就能够播下很多极富生命力的种子。这些种子最初可能只是播撒在年龄很小的小学生或中学生里面,但也正是得益于这一点点滋润,他们可以朝气蓬勃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一耽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朴实的文化理念,通过与各中小学校合作,让高学历的义工们与小孩子打交道,让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首先由那些稚嫩然而纯净的声音朗朗读出。而一耽学堂的人文教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发也就在于此:文化的起点也许不应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它们恰恰应当落实在最实际的生活状况和需要之中,深深扎根于生生不息的民间大地之上。

童言无忌敞开心扉

 一耽学堂在小学传授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华文化重要元典和适量诗词;在中学则按文化史”(如古代礼乐、科举、建筑、文字等)文学史”(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思想史”(如周易、老庄、兵法、太极等)三大类开设约50种专题讲座,总体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全貌。它们的特色分别在于对读、诵、背讲、解、用的不同侧重。

学堂的义工们并不从一开始就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首先带着他们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这也正是希望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动静疾缓,将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与浑然天成的童心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诵读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这种新鲜自由的读解方式,让孩子们感到趣味无穷;本来最易枯燥的古典文化讲授,却获得了他们的真心欢迎。而从他们那些小脑瓜儿里冒出的精灵古怪的点子,也常常会给大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在诵读《三字经》时,有的小学生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把责任全都推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身上,其实我们自身也有缺陷。比如说吧,假如这个老师是非常好的,可你不愿意学,还是学不进去的……父母用心教育你,你不听也没办法。还有的孩子甚至对夫妇顺提出了质疑,大胆地说:古代妻子非得服从丈夫的命令,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文化本就不该是僵硬、表面、教条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打开心灵思考的自由空间,才能够真正走进文化的核心。

 将中华魂熔铸到民族下一代人的血脉

 一耽人坚信,文化事业绝非一个可以急功近利的过程,它的收获也远不是能够简单量化的。

对于人文的关怀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累积得以实现。清华附小的一位老师曾经说:夏天刚一来的时候我就听有些孩子在背《〈庄子〉一则》,他们背得非常起劲儿,相互比赛;有的家长不会背,他们还回去教给家长。就是这样,他们也成为传播古典文化的渠道了。中国社科院哲学系的博士生张丰乾曾在中学里给学生们作过关于《庄子》的讲座,课后他遇到一个初二的学生,虽然已临近期中考试,那孩子却仍饶有兴致地拿着一本《老子本译》边等车边翻看。这些看似平淡的点滴小事正是一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收获。

    一耽学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种人文关怀的意识默默注入我们民族下一代人的血脉,使其薪火相传,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仅得以延续,而且重获新生。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9178版)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