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南方归来话仁爱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祥熙

 

6月的广州是一个多雨的季节,绵绵的雨丝几乎不舍昼夜地洒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叫不出名字的各种花草和树木整日浸润在大自然赐予的甘露之中,愈发显得郁郁葱葱。

 

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承办的“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市召开。在短短两天的会期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民间、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就儒学普及事业的意义、定位、经验作法及未来走向等议题,进行了务实、深入的交流研讨,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共识和成果。

 

应国际儒学联合会邀请,我有幸作参加了这次会议。期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甚多。儒学的核心是仁爱。为此,笔直者拟以《南方归来话仁爱》为主题,分五个小节向大家作一介绍。五个小节的题目分别是:(1)儒学普及:“做人的再教育”——叶选平会长谈儒学普及工作的定位;(2 以“家”为本:“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可能达到”——听释净空老法师一席谈;(3)“人文日新,从青年起”——访“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先生;(4)文化建设:“要以百年做单位”——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5)红T恤,白T恤——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志愿者印象记。欢迎各位网友阅读点评。

 

 

儒学普及:“做人的再教育”

                  ——叶选平会长谈儒学普及工作的定位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祥熙

 

这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国际儒联领导关于儒学普及工作定位的阐述。

 

67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轻工业部部长杨波先生宣布全体与会代表为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默哀一分钟之后,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原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叶选平先生做了简短而又十分重要的讲话。

 

叶选平会长在综述近年来众多有识之士,以高度的社会责任观察现实,为端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相应行为准则的缺失,重新评价和利用经过历史考验的传统道德资源所做的种种努力的基础上,认为这是可以称之为儒学普及的社会文化活动。进而指出,儒学普及的本质是对全民的做人的再教育,也是儒学普及者自我的再教育。这是一件新生事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国际儒联做为一个民间社会团体,愿意为大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把做人的再教育开展起来,坚持下去,见到成效。

 

与会代表对叶选平会长的讲话反响热烈,非常认同。同时,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凌子女士说,近年来世风涣散,民气浮躁,激发中国人真性情的精神资源在哪里?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就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比如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离开这些你就不会办事,就没有标准。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说,儒学普及要注重儒家的生命气象和内在价值表现,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功利化和形式化。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新宏教授说,儒学普及必须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包括普及工作本身的提高问题。一定要有现代化意识,站在时代的高度,反映时代的要求。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原深圳市副市长吴小兰女士说,中华文化的根还在,汶川大地震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心、同胞情就是明证。正如有的台湾同胞所说的,你们就是天地君亲师的牌子没有了,其它还在老百姓的心里。所以大家要对儒学普及和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信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儒学普及的本质是对全民的做人的再教育,也是儒学普及者自我的再教育"这两句话,像落入羊城的甘霖,滋润着每一个与会代表的心田。

 

 

 

 

 

以“家”为本:“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可能达到”

                        ——听释净空老法师一席谈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祥熙

 

最近几年,有一位活跃在华人社会乃至联合国讲坛的出家人,他就是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局主席释净空法师。与其它出家人不一样的是,老法师主张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只是单纯的宗教。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他在家乡汤池小镇成立了“庐江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推动《弟子规》的全民教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让这里的乡风民俗为之一变,汤池小镇成为名扬中外的孝悌之乡。

 

这次应国际儒联的邀请,释净空老法师亲临座谈会,并在开幕式上做了《中华传统的家与家道》的主题发言。他说,20世纪初,欧洲有一些著名的学者,曾经研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消失,为什么中华文明还能存在,总结原因认为可能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这个结论非常正确。“家”有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四事组成。中国古人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单指生儿育女,而是这一家有没有继承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家迟早还是要衰败的。过去的“家”是一个大家族。要想管理好一个大家族,必须要有家教,而《弟子规》是中国许多家庭教育的集大成,首先教育后代要明了“孝道”,同时还要教育孩童懂得仁爱。在传统中国,家是我们一生的依靠、保障、支持者,也是一个人奋斗进取的后循。

 

老法师说,过去家的组合是由血缘关系,现在要想恢复传统的家已经很难了。现代人不仅传统的家已经看不到了,乃至于传统的家道也丧失了,人们都以人为本,而失去了过去“以家为本”的传统,养老、医疗和育幼都成了社会问题,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努力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将家的理念重新定义,用道德重建我们的家园,让新“家”成为我们一生的依靠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以这样的圆点扩大到社会,乃至于世界,这样恢复中国“家”的精神和功能,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可能达到。

 

面对这样一位出家人的入世情怀,我除过对老法师表示由衷的钦佩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假想:要是有更多的现代人像净空老法师那样,把中华文化作为重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资源,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就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

                       ——访“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先生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祥熙

 

 

茫茫人海,有一种相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和“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先生的相识,就属于这一种。

 

那是67日下午,大会交流之后,在会议室门口,我主动上前跟刚刚对上号的“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先生打招呼。我赞扬他的大会发言很有思想,希望晚上能抽空聊一聊。逄飞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

 

晚餐后,我如约来到逄飞下塌的房间。我刚和与逄飞同室的明伦书院院长魏东林先生打过招呼,逄飞就从外面回来。我们没有过多地客套,谈话很快切入主题。我说,听了你今天的发言,我觉得有很多信息远远没能释放出来,我对你的思想很有兴趣,请展开谈一谈。

 

逄飞回答说,因为会议限定发言15分钟,而且事先要我提纲挈领地讲一讲,我只能说那么多。其实,“一耽学堂”是一个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赢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我们秉持的理念是:“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一耽学堂”所想、所为的是关系民族精神家园再造的事情。

 

逄飞说,自上个世纪的“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人的精神比较在意的一个人是毛泽东。他把中国人的精神放在生死观的框架中来思考,提出“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和孔子是一致的。不管对老人家有怎样的评价,如果要谈中国人的精神,不能绕开“五四”,不能绕开毛泽东。

 

逄飞说,中国人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民族,是性情最真的民族。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希望就在于这个民族的精气神上。包括这次汶川大地震,我们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也是中华民族在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怎样把这种精神资源保存好、利用好,是关系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

 

逄飞说,我不赞成“读经”和“国学热”的提法。现在最需要做的工作是,把这些年来经典教育方面所做的事情,好好地总结一下,把思路理清楚,再决定往前走。不能总在黑暗中摸索。对从事经典教育的广大志愿者要保护,要支持,不管他干多干少,只要不是这种教或那种教,就应当给予鼓励。有关“一耽学堂”这几年的情况,我们已经总结报上去了,能起多大的作用,还不清楚。

 

逄飞说,中国人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当下中国人的问题,只能由当下的中国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师,同时又都是学生。千万不能搞成是少数人的事情。

 

我还想继续听这位35岁的北大哲学研究生说下去,这时房间里又多了一位慕名而来的本地教师,我便起身告辞。也许是刚才交流的比较投机,逄飞将一张光盘和一本由“一耽学堂”整理,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送给了我,并且说,只带了两本,另一本送给广州的志愿者了。说罢,在书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了4行字:“李祥熙老师存阅  一耽学堂  逄飞  00八年六月七日”。

 

回到太原的当天晚上,我用了很长时间看完逄飞送给的那张《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实践电视报道汇编》光盘,更多了几分对逄飞和他的伙伴们所选择、所执着事业的崇敬。透过客厅兼书房的阳台玻璃窗,迎泽大街上穿梭不息的汽车灯光在黎明前的道路上闪亮,我一边凝视一边沉思:90年前,是北大人偏执地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90年后,又是新的北大人执著地担当起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是历史的宿命,还是逻辑的必然?

  文化建设:“要以百年做单位”

                       ——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祥熙

 

 

国际儒联集结了一批对中华文化很有研究、很有造旨的专家学者,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钱逊教授系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之子,亦是当下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著名学者。我曾经拜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和讲稿,可以说是对先生仰慕已久。

 

非常幸运的是,这次会上我和钱逊教授住在同一座楼里。那天晚上,我敲开先生的房门,做过自我介绍之后,便先生请教起来。

 

我首先先生介绍了自己正在进行的《四书之道》编写情况,就是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原章原句,按照主题和逻辑关系,重新编排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经典四书普及读本。我问先生这样做是否有意义。先生说,很有意义。并表示,希望早日看到这本书问世。

 

我接着请教先生,儒学在民间和在学界有什么区别?先生说:民间主要从关心“如何做人”入手,当然这也是儒家的根本。学界主要在考虑两方面的事情:一是要考虑新出土的材料,比如郭店和上海博物馆的材料。二是要考虑儒学如何适应今天的环境。

 

我又请教先生,如何开展儒学普及工作?先生说,现在需要做的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要“和而不同”,允许多元发展。不仅形式上要允许多元,理解上也要允许多元。现在还不到判断谁是最好的时候。

 

我最后问先生,您对儒学的前途怎么看?先生很自信地回答说:我对儒学的前途是乐观的,但这需要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用了30年,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建设,30年不够用,恐怕要以百年作单位。乐观是因为方向确定了,必须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要以百年做单位,是因为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受批判的,现在开始重新认识、重新建设,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先生的房间走出来,先生那严谨、睿智的治学态度和对后辈扶持奖掖的神情,在我心中久久浮现……

 

 

 

  

 

 

T恤,白T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志愿者印象记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祥熙

 

这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可以说是一次温馨的会议。这种温馨不仅来自学习、体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位与会代表,来自会议的组织者和承办者,还来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众多志愿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原广州业余大学、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市财贸管理学院、广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等四所公立成人高校合并组建成立,由广州市主办的普通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500多人,在校学生15000多人。

 

就是这样一所成立时间并不算长的学校,办学者却有独到的目光,他们在学院合并组建之初,就将“文化塑校”作为治校的重要理念,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并立,将国学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育并轨,使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事,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及健全人格的新型高职人才。

 

会议期间,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同见证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教育的喜人成果。除过他们在大会上所作的《亲近圣贤,净化心灵,服务社会》的国学教育经验介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该校“国学经典讲习团”和“清心茶艺社”两个学生社团的志愿者。

 

那是6号中午,我们刚刚抵达广州新白云山机场,在快到出站口的时候,迎面看到几个身穿印有“国学传习”红T恤,手里举着“儒联接机”牌子的青年人,他们有的过来接过客人的提包,有的领客人到接站的汽车上,然后由一位同志随车陪我们去下榻的宾馆,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经过30分钟左右的车程,车子来到代表们的住地畔山酒店,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几名穿红T恤的青年人,又赶忙过来帮助客人拿东西、打雨伞,直至把每个代表送到房间前。我们简单洗漱过后就去吃饭,又是一位穿红T恤的青年人把我们领到就餐地点。

 

下午,我想去给自己的博客发一个新贴,正在大厅打听哪里有网吧,一位穿红T恤的青年人马上走过来说,请到我们学校去发吧。在去学校的路上我才知道,这些穿红T恤的青年人都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经典讲习团的学生,是为这次会议服务的志愿者。主动领我去学校的同学叫小同,他把我领到学校图书馆教师阅览厅,和一位女老师简单做了介绍,那位女老师就非常愉快地让我上机操作。后来我才知道,广州市对网吧的管理非常规范,外地人即使到了网吧,如果没有事先办好的上网卡,也不能够随便上机操作。多亏了志愿者小同和那位姓陆的女老师,使我没有因为身处他乡而中断博客的写作。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穿红T恤的青年人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和最需要的地方。下雨了,红T恤为我们撑开雨伞;迷路了,红T恤为我们领路指引;讨论时,红T恤为我们挨个倒水;休会时,红T恤为我们发送资料、提供茶点。我没想到,一个由普通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组成的志愿者,能够为会议提供这样全面、这样周到的服务。这当中除过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还有孩子们通过接受国学教育所收获所焕发出来的不尽爱心。

后来我还发现,除了穿印有“国学传习”红T恤的志愿者,还有穿印有“清心茶艺”白T恤的志愿者,用特有的方式给佳宾们斟茶倒水;更有披着迎宾彩带身穿粉红色旗袍的志愿者,用优美的体态在楼门前、电梯间为代表们提供导航服务。她们是分别来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清心茶艺社和艺术团礼仪队的学生。这些由红T恤、白T恤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飞机从新白云山机场拔地而起的那一刻,望着眼下这个南方大都市的骄人身影,我在想:广州曾经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儒学普及这颗希望之星,也许会率先从这块现代化的土地上冉冉升起。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