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神木地处秦晋蒙三角地带中心,黄河揽怀南下,长城横腰西飞,史称“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素为塞上军事重镇。北宋名将杨业父子曾在此戍边御辽,留下了千古美名。神木,这座古老的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俗风情,古迹繁多,名胜荟萃。
神木在战国时属魏国上郡,由于民族纷争频繁,没有固定建制。有文字记载的是西汉时始设圁阳县,县城考稽无定说。魏晋时为西夏占据,直到唐天宝年间建置麟州,县城在今杨家城,即杨家将的故乡。因城南有神松三棵,径可围人,元代改云州神木县,县名神木由此而来。
【文化源流】
神木历来为边防重镇,战事频繁,收失交替,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习俗融合。
由于统治当局的重视,文臣武将增设边防。如唐史大奈驻兵丰州,北宋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等督边、考察,神木遂为国家重视、民族命运干系之地。增强了神木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化繁荣。
与此同时,有志青年报效国家,边疆立功,文治武功,人才云集。唐宋大诗人王维、卢纶、李益、范仲淹及历朝不少知名人士都在神木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丰富了神木文化的内容,提高了神木文化的层次。
各个时期的地方官员,不断重视文治,兴办学校、修筑庙宇、营造城垣,不仅培养了神木的文化人才,同时逐步形成了神木文化、教育、名胜古迹的概观。
本地人虽尚武疏文,但在漫长的发展中,仍有不少出类拔粹的人物在文治武功方面卓有建树。著名的北宋爱国将领杨业,即发端于老家神木,明代又出现了一门五代的张家将大家族,人才济济。乾隆年间在科举仕途上接连涌现了秦仲英、武凤来两位武状元。也造就了号称关外第一的书法家折必宏。亦有后继王赐均、宋良等师徒弟子多人。由于典章的完善保存,这一时期,出现了官方在民间史传和档案的基础,组织编纂地方志(县志),系统地记载总结神木文化传统的主流。二十年代,大诗人裴宜丞诗名盛传。有李德言旅外学成归里,建树于桑梓。有外仕官员阎廷杰、姜政山等政绩称道于民。
【历史人物】
杨业(927─986)
宋朝名将,麟州新秦(今店塔镇杨城村)人,是北汉麟州刺史杨宏信子,从小爱玩弄军阵,常对人说:“我长大了要当大将军,领兵作战,勇敢杀敌。”20岁的时候,离开麟州,给北汉主刘崇当了保卫指挥使,不久又升任建雄军节度使。由于他智勇双全,作战往往旗开得胜,被人们称为无敌将军。
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被宋朝灭亡。宋太宗赏识杨业的忠勇,封他做了宋王朝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改任代州刺史兼任三交口驻泊兵马都部署。他做官十分廉洁,又能关心部下,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所以将士们都很尊敬他,愿意跟他奋战。后来辽兵入侵雁门关,杨业奉旨领兵抵抗。战斗中杀了辽国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了兵马都部署李重海,辽军大败而逃。以后辽军远远望见杨业的帅旗就害怕了,多年不敢入侵宋朝国土。杨业的声威更加扩大,人人称赞,朝廷也提升他任云州观察使,判知郑州、代州。
宋雍熙三年(986),宋朝廷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都部署。八月朝廷命潘美、杨业率部护送云、应、朔、寰四州移民。当时辽国萧太后与大臣耶律宁汉统兵10余万攻陷寰州,并继续南侵,士气旺盛,气焰十分嚣张。杨业坚决主张避开敌人锐气,以保移民安全。可是潘美和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不同意,并指责杨业逗留不战,有叛逆心。杨业虽知此行必败,但不得已孤军深入朔州,结果陷入重围。临行时曾叮嘱潘美等伏兵陈家谷接应。潘美、王侁他们也答应了。杨业率部从中午一直苦战到日落,大儿子杨延玉和岳州刺史王贵先后战死,退到陈家谷口时,无一援兵。原来杨业走后,潘美、王侁他们把兵营也扎在陈家谷口,听说杨业战败,就撤兵逃走了。杨业退到山口时,无一援兵,拍胸大哭。那时他的部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我去和辽兵死拼,你们都有妻子儿女,与我同死无益,倘若敌军退去,还可回朝报信。”众人感动得纷纷落泪,谁也不肯离去,和杨业一起与敌人死战。杨业受伤数十处,仍亲手杀敌一百多人,后因战马受伤被敌人捉住,部下无一生还。杨业被俘后十分气愤,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他的妻子折氏到朝廷辩诉冤情,宋太宗非常痛惜,下诏给潘美降官三级,将王侁革职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革职除名发配登州。追赐杨业为太师中书令,赏赐其家布一千匹,粮一千石,又录用杨业的儿子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为朝廷官员。后来他们个个忠勇爱国、勇猛杀敌,被世人称作“杨家将”而千古传颂。
杨延昭(957─1014)
宋朝名将,原名叫杨延朗,是杨业第六子。他小时候沉默寡言,常常摆弄军阵玩耍。杨业对人说:“我这个儿子和我一样,就爱打仗。”稍大后,他的父亲每次出征,都带着他。太平兴国年间,被朝廷录用为供奉官。他的父亲杨业攻打应州、朔州时,他当过先锋。后任景州知州,江淮巡检使,定远知军,保州沿边都巡检使等职。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辽军入侵北部边境,当时杨延昭在遂城任职。城池小又没有防守设施,辽兵围攻了好几天还不退去,城内老百姓十分惊慌。杨延昭选出精兵强将,严加防守。当时正是严冬季节。他号召城内老百姓都担水泼在城墙上结起了厚厚的冰层,又坚又滑,加上防守得力,辽兵无法攻破,只好撤去包围。辽兵撤退的时候,杨延昭又率部追击,截获辽军很多兵器粮草,他因功升任莫州刺史。宋真宗赏识他的谋略,常与他一起讨论边防大事。他讲得详尽具体,有根有据。真宗皇帝高兴地对身边皇族诸王说:“延昭的父亲是前朝很有名的大将,延昭又领兵保卫边疆,屡建战功,他具有他父亲的风威,这是很值得嘉奖的!”不久,辽兵又来犯境,杨延昭率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的西面,从北面引诱敌人,且战且退,到了羊山时伏兵突然发起猛攻,辽军大败。咸平五年(1002),辽兵又侵扰保州,杨延昭领兵支援失败,军士伤亡大半。宁王朝大臣们要求治他的罪,真宗皇帝说:“杨延昭一向骁勇善战,这次偶然失败,就不要治罪了,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咸平六年(1003)夏,辽兵又侵扰望都,杨延昭被起用为都巡检使,后改任宁边军都部署。景德元年(1004),真宗皇帝命他率兵一万余人反击辽军,戍守北方边疆。杨延昭率将士深入辽境,攻下古城,斩获很多。此后辽宋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军占了优势,辽国便向宋王朝求和。真宗皇帝选择守边重臣时,又任命他为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
杨延昭驻守边防20多年,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为宋王朝守边卫国做出了很大贡献。大中祥符七年(1014)病死在边关,真宗皇帝知道后,十分痛惜,派朝廷官员把他的灵柩接回京城,沿途老百姓看见他的灵车都落泪悼念。
郝伟(1653─1718)
神木城关人。幼年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姐姐。姐弟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寒苦。后来姐姐出嫁了,他便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郝伟生来身躯高大,臂力过人,靠苦力维持生活,没有什么固定职业。20岁左右,为生活所逼,离开家乡到山西五寨当了兵,被编入火头军。做些担水烧火的事情。后来随军进入川康。有一天他所有的军营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敌人冲来,将士们急忙放下饭碗,全部上马突围。但众寡悬殊,敌人的包围越来越严,大有全军被歼的危险。郝伟见情势紧迫,找了一个铜罐,装上热粥挂在马后,便手提大刀随军突围。不料马一跑开,热饭尽浇在马身上。战马着热受惊,不顾死活地向前奔跑,一直冲进敌人阵营。郝伟无法驾驭,只得挥舞大刀,使出浑身气力,乱砍乱杀,挡者无不披靡,竟为全军杀开一条血路,使全部人马突围而出。从此从军官到士卒,无不敬佩郝伟的神勇。郝伟的名声大震,他的官职也步步高升,一直升任为云南鹤丽镇总兵官加右都督。
郝伟在云南守边20多年,简军政、明纪律,深受士卒爱戴。加之他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爱护人民,当地百姓对他很信服。康熙皇帝为此多次诏见他,对他很器重,赏赐他顶戴花翎、诗扇及袍帽鞍辔等物。65岁时去世,康熙皇帝下诏书赠官左都督并亲自撰写了祭文悼念他,高度评价了他一生业绩,称他是最好的臣子和国空的宝贵财富,并赐葬银四百两、祭品银二十两,安葬于家乡神木城南门外。现在民间传颂的“有奈无奈,赤脚跑到五寨”的故事,就是纪念这位“郝总兵”发迹守边的事。
民俗风情
【民居文化】
神木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出现大约有明末清初,距现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四合院并非神木“土产”,而是“外来户”。传说清初山西人孙家淦居京为官,经常忧虑姑母在神木的居住问题,奏请皇上准许神木建造京式民居,皇上恩准,这才使得京式四合院在神木落了户。传说的真伪已无法考证,但神木的四合院吸收了京式四合院的优点却是事实,只是结合了神木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虽没有皇城四合院的堂皇和气派,却走向民间更趋实用。
神木的四合院多是独院,方正闭合,和谐对称,正房高大,一般为单数开间。偏房(东西厢房)要以三比五或七比九的间数与正房相配,尽量求得院面方正。院子一般不设花圃等,一色清砖漫地,清爽开阔。大门大多设在四角,并有两重门,与巷道相连的称大门,大而讲究,与院落相连的称二门,小而简单,两门呈拐角,避免了大门直冲院落。神木的四合院凝结了神木人的智慧,渗透着神木人的审美情趣,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实用价值 神木四合院着眼一个住字,特别讲究实用。从取势上看,神木的四合院一般高出巷道数尺,主房又高出院子尺许,这样取势有三个好处:一是能保持室内干燥,既居住舒适,又能延长房屋寿命,因为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隔墙又多是土坯,最忌潮湿;二是采光;三是排水畅。从结构上看,一般以三间为一个单元,两间通连,客厅兼卧室,一间为套间,卧室厨房合而为一,卧室都盘火炕且都在阳面,这在寒冷的北方是非常适用的,这种结构使空间的利用非常合理充分。从色彩上看,神木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春秋两季风大尘多,再加之神木盛产煤,取暖煮饭皆用之,污染比较严重,所以适应这种环境,四合院的颜色选取灰蓝色,灰蓝色的瓦,灰蓝色的墙,灰蓝色的地,颜色深,耐污染。
工艺价值 神木四合院非常讲究装饰,这些装饰主要是木雕、砖雕和瓦饰。木雕主要是佛龛、扇子、门窗等。佛龛以上好的木材为原料,精雕细刻,盖部飞檐斗拱,两侧云纹、花卉、倒垂莲等,穿插成图。扇子是客厅和套间的木质隔断,类似屏风,只是固定的,扇子一般四扇,每扇上半部是浮雕,图案有松竹梅兰、仕女图、渔樵夜读等,刀法细腻,栩栩如生。房门的两上角雕两个龙头,两侧和上方则雕一些莲、兰、菊等花卉。砖雕主要是影壁,影壁的位置在大门内的正对面,上有飞檐遮雨,裹脊兽饰、斗拱、平栏等装饰,四周又有万字、花卉、花纹等砖雕镶边,正中才才是主雕,图案有“三星高照”、“天官赐福”、“周子爱莲”、“八仙庆寿”、“二龙戏珠”等,这种砖雕属于精的一类;还有一类则是在飞檐斗供的下边摊一个正方的凹面,凹面上雕一遒劲饱满的福字,这种砖雕则属于粗的一类。瓦饰主要是指屋顶上的脊、兽头和烟囱顶部的装饰。房脊上有“五脊六兽排山瓦”,即在房顶上有东西走向主脊一道,南北走向辅脊四道,斗脊中空外方,烧饰花纹图案,在脊的末端和交结处设置兽头六只,兽头形似一凶猛野兽的头部;烟囱上配有楼房儿、凉亭和花盆式装饰,既防风雨,又有装饰之意。这些瓦饰的工艺相当细致,先用模具压成泥坯,再进行人工修补,最后才在窑中烧制,并且要控制好窑温,防止这些烧制品变形。
文化价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生活的活化石,神木的四合院也如此,它记录着神木人的社会观念、审美情趣、美好愿望等。神木四合院的大门多设计在四角,正冲大门的是山墙上的影壁,站在大门外是看不到院内的,即使个别大门设计在中轴线上,大门内也建有一组扇门遮隔,避免了直冲院落。从浅层次看,这是一种迷信,从深层次看,这种设置实际创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美,反映了神木人“以曲为美”的审美情趣。四合院的主房取势高,开间大,做工细,材料好,是四合院的尊者,正房居住的是一族之长或一家之主,这种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格局则又是神木人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体现。四合院的大门最为讲究,拔地高,又有高高的门槛,虽然给行走带来不便,但却能显示主人的身分和地位,示人以高门大户,这是一种门第观念的表现。四合院积水的流向也非常讲究,或者在大门的侧旁,或者在某个角落流出院子,最忌水从大门下流出,意为风水不能从门中流出。
【酒文化】
古时的神木是边关要塞,又是蒙汉接壤之地,所以千百年来受军营和蒙族的影响,历来酒风盛行,且独具风采。
酒规程 神木人称摆酒设宴为摆坛场,酒坛场上有地方特色的规矩和程序。首先是主人及邀来的陪客都要向客人敬酒,敬酒一般是每次三杯,三是泛数,表示主人以最大的热情招待客人。敬酒时不能只给客人敬,而是敬给在座的所有人,敬酒者自己也自饮三杯,以示一视同仁,这是神木人公道、憨厚的表现,这样即使客人不胜酒力,也是难却盛情。接下来就是划拳喝酒。首先要选择酒官,做为酒坛场上的法官,决断喝酒过程中各种分歧和干扰,酒官先饮三杯,上任执法,以示身先表率,遵规守矩。划拳喝酒一般是打通关、点兵点将、唱酒曲“三部曲”。打通关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意思,一个人一个关,一个关口三杯酒,输一拳喝一杯,若连输两拳第三拳一般就不划了,赢家陪饮一杯,以示宽容,重友情。也有硬关,即所谓“干三不过”。三拳皆输就要划一打,还有“红黑关倒打”,即打关时全赢或全输要顺时针重新打关。点兵点将是推举坛场上两个拳法好、酒量大、好争斗者来做大将,由二人划拳点兵,胜一拳点一兵,直到把全桌人点完为止,结果一方的兵可能多一些,另一方的兵可能少一些,这样一分为二便是争斗的阵容了,定好见人见酒或败者喝酒杯数,即派兵开战。如果说打通关是单兵战的话,那么点兵点将就是群体战,特别讲究指挥调度,讲究穷体力量,将士们前仆后继,轮番作战,直到把对方的兵全部战败后,这一战便算结束。这种斗法一般以三番为一回合,战败一方如不服气,可以重新叫战,于是周而复始重新开战。这么一回合接一回合,直喝得一方大将率领全体兵员举手投降为止。不论是打通关,还是点兵点将,都可使人感受到军营的遗风,也许这是因为古时的神木是边关要塞的缘故吧。唱酒曲是从陪客当中挑选一两个会唱酒曲的人来向客人敬酒,敬酒献歌,神情极为恳切,双手举杯,立而为歌,一曲不行再来几曲,总让你不忍心又不能不干了这三杯酒,当然你若有对歌的本领,也可以将酒唱回去,让对方喝它,不过对方若不服气,还要再唱回来,一来一往,也许要唱上大半天,直唱得人人技痒,乱附乱和,手舞足蹈,欢天喜地,哄堂大笑。
酒拳 神木人性格豪爽粗犷,但划拳时却十分礼貌,十分高雅。出拳时食指一般不出。因为食指与姆指构成红鞋形,直伸对方显得不礼貌。喊拳时,拳拳带好,即每一拳的开始都要喊“好弟兄呀”、“二人好呀”等等,以示友谊为上。喊拳的词令更高雅,十一个数字各有一美好的代称,如“一对宝”、“定高升”、“好弟兄”、“三桃园”、“四喜财”、“五魁手”、“六大顺”、“七巧梅”、“八仙寿”、“九凤朝阳”、“满堂红”等;有时为了活跃气氛,喊拳特别讲究节拍和韵律,一种是叠音式,如“对宝宝”、“二好好”、“四喜喜”、“六顺顺”等;一种是押韵式,如“六连串”、“桥头站”、“满堂灌”、“宝圪蛋”,这种富有韵律的词令,听起来如同吟诗一般,是一种享受。
酒曲 酒曲是民歌的一种,曲调或信天游,或爬山调,词一般是即兴现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敬酒歌是向客人敬酒时的劝酒歌,内容多赞美、恭敬。如:
骑马难遇硬塄塄,
咱俩难遇这么一阵阵。
山丹丹开花背阳畔红,
喝酒人儿是个英雄。
敬酒歌没有固定的格式,根据客人的年龄、地位、身分等现编现唱,可长可短,只是煞尾有“一口清”、“请起来”等。歌者态度诚恳,三杯是不能辞掉的,但客人如有唱酒曲的能耐也可唱回去,如:
房子高来房檐低,
房檐底下鸽子飞。
有心飞个二三里,
翅膀软得飞不起。
歌者发现客人会唱酒曲,马上用歌的形式向客人提问题,要求客人用歌的形式来回答,这就是对歌。对歌是智慧的较量,问者以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景物、现象等唱起来,答者要立即以歌的形式作答,对上了歌就可辞掉酒。如:
问:
四方城里有什么堂?
几道柱子几道梁?
什么人儿上面坐?
什么人儿下面念文章?
答:
四方城里有庙堂,
九道柱子十八道梁,
皇帝老儿上面坐,
孔子下面念文章。
问:
什么上来一点红?
什么上来像弯弓?
什么上来成双对?
什么上来黑洞洞?
答:
太阳上来一点红,
月亮上来像弯弓,
星星上来成双对,
云彩上来黑洞洞。
问歌的格式是四句四个问题,对歌也是四句四答,只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客人根据经历和场合的情况来回答,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如上面的两首还可这样回答:
四方城里有礼堂,
三十六道柱子七十二道梁,
老弟当官在台上坐,
老兄我坐在下面念文章。
姑娘的嘴唇一点红,
细细的眉毛像弯弓,
姑娘小伙成双对,
红缎被子盖住黑洞洞。
遇上两位善歌的,一来一往要唱好多个回合,这样喧宾夺主,唱酒曲成主要的,喝酒反倒不重要了,唱多了,混熟了,借着洒劲放肆起来,相互唱歌戏谑,这就是戏谑歌,戏谑歌的内容是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相互“糟蹋”的言词。
酒曲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融洽了主客间的感情,给酒坛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节日文化】
神木民俗,四季有节。计有春节、破五(正月初五)、人七、元宵、天仓(二十五)、二月二、清明、端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中秋、重阳、十月初一、腊八(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等,皆以农历计算,每至节期,家家调剂吃食,每个节日都有不同讲究和活动,如破五节三更送穷,天仓节吃糕角填仓,二月二人人剃头,六月六吃新麦白面,七月十五蒸面人,九月九吃新米糕,腊八吃焖饭,腊月二十三泥灶火等等。但在这些节日中最隆重的是春节,次数最多的是庙会,最有特色的庆祝形式是垒火塔。
春节 神木人称过春节为过老年,过老年是非常隆重的,时间长,内容丰富。首先是过年的准备阶段长,神木旧时有句俗话说:“一年四大忙,淘米、刷房、淹菜、卧羊”。四大忙中除淹菜之外的三大忙全是为着过年做准备的,所谓“卧羊”就是宰杀牛羊,神木地处蒙汉交界之地,受蒙族的影响,群众的食肉量较大,因此旧时每年冬初小雪前后,多数家户按各自的条件宰杀肉畜家禽,或购置肉食冷冻存放,为过年做准备。“淘米”是熟食加工的简称,也叫办年食,一般在腊月下半月进行,主要是蒸糕、蒸馍馍、做米酒。“刷房”实际是打扫卫生的代称,从家里到家外都要彻底清扫,这项工作大多在忙碌完之后的腊月尾完成。从衣服穿戴到吃喝烟酒、房屋清扫、柴炭储备,都要大做准备,忙碌整个腊月。有段民谣说得好:
腊月初,人忙忙。
腊月中,无闲人。
腊月二十一,扫尘当第一。
腊月二十二,推碾又压磨。
腊月二十三,灶君上了天。
腊月二十四,裁好红纸写上字。
腊月二十五,扫墓又祭祖。
腊月二十六,急忙备酒肉。
腊月二十七,剃头又洗脚。
腊月二十八,糊灯挂年画。
腊月二十九,一切用物都备够。
腊月三十日,五香要扑鼻。
腊月三十夜,一轮红火升上天。
其次是过节时间长,又很隆重。从除夕的早上“捞隔年捞饭”起。挂灯笼,垒火塔子,贴对联等,一直要把节日过到正月二十三,敬人敬神到送鬼,每天都有要事一宗。正月初一过大年,最严肃的是起五更,因为是迎财敬神的事,所以不论穷富,每家都供奉着佛爷像和祖宗的牌们,五更起来焚香上供,点燃火塔子,放炮,以示财神进门大吉大庆。初二开始拜年,乡外拜年因亲友多隔山隔水不在一村,故拜年之举要延续到二月二前后。从初三起,亲友之间开始互相请吃(宴请),你请我,我请你,交换着会餐拖拉整个正月。初五是“送鬼节”,这一天的凌晨,家庭主妇端上头天晚上扫下的垃圾,放一点糕馍之类的供品,插上一柱香,一起送出大门外,并念叼着说:“穷媳妇穷,早离我家门。”向南走上三百六十步后倒掉垃圾,在地上拣上一根柴棍,表示接上了财帛,然后往家跑。送穷是人们旧日穷困时的一个美好愿望,年年送穷年年穷。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送穷”也随之消失。初七是“人七”,也称过“小年”,小年的过法和大年基本一样,只是不放压岁钱,不拜年,更重要的是不担水,不扫地,不切剁,怕切烂剁乱人情门户。正月初八又是出行朝山的日子,朝山一次,全年通顺。至于说红火热闹,自然要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晚上街道两旁彩灯高挂,中间火塔相连,狮子、龙灯、水船等穿梭其间,欢笑连天,一派升平。闹元宵最红火热闹的是灯游会,灯游会占地数亩,九曲回转如入迷宫,灯火之多宛如群星,游过后消灾免难吉庆全年。闹元宵的活动至少要3天方能平静,这样正月里清闲日子并不多,一直要至“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才告终结。神木人过春节实际是一组节日的总合,一个正月大小节日六七个,延续二十多天,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过节,真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神木人这样过老年是农耕文化的遗俗,客观上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放松精神集中休息一段时间,为新的一年养精蓄锐。二是备办食物,实际够整个春天享用,给春耕大忙做了物质上的准备。但同时也有一些弊端,既浪费时间,又有些铺张。
庙会 庙会本不是节日,但神木的庙会则另有一番情景,老百姓也借庙会走亲访友,请客吃饭,如同过节一般,所以赶会也可看作过节。有多少庙,就有多少会,神木的庙多,庙会自然也多,仅在城周围每年就不下十次,每次又是三天左右。在这些庙会中规模最大的是四月初八和六月二十二的二郎山庙会。庙会的主要活动是敬神唱戏,会期多长,戏就唱多久。赶会的人除了看戏,还有求神问卦还愿等活动。过会期间庙上彩旗飘舞,香烟缭绕,钟声悠扬,游人川流不息。在戏台的周围,排列着许许多多百货小摊、牲畜农具交易市场等,所以既是庙会,也是一次物资交流会。这样一次庙会既红火热闹、赏景游玩,又能交流物资,服务了生产,活跃了生活,一举而多得。
垒火塔 垒火塔是神木人喜庆、节日最常见的庆祝形式,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垒上一塔,火光四溢,使夜如昼,冬如春,以示祥和、温暖。火塔的材料是大块炭,将炭剖成规则的小块,垒叠成塔。塔形有四棱椎体的,有圆椎体的,也有四棱柱底座圆椎体顶盖的。火塔内是空心的,装以柴火,便于焚烧。观火塔最好的时间是除夕之夜和元宵之夜。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在房门前垒一火塔,受环境限制,垒得不高,一般是一米左右,虽然不大,但数量极多,登高观之全城如同火海。元宵之夜则是另一番情景,各机关店铺在大街上垒一火塔,街道开阔,垒得比较高大,最高的可达四五米,用炭五六吨,大街上三步一楼、五步一阁,点燃后火光相连,远处望仿佛一条巨大的火龙,再加上空中礼花的点缀,天地同辉,真正成了一座不夜城。
随着神木的发展,神木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神木将会有更大的进步。
由于条件有限,此次调查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