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11年第五期

 

目录

青年文化公益事业朋友相聚“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普及工作座谈会”

娘的名言(钱幼娥)

简讯二则

 

附件一:《必须把文根扎在厚土上》(陕西榆林燕翼堂塾韩海燕)

附件二:《中国当下书院教育的基层实践与思考》(广东茂名公益小组柯召民)

…………………………………………………………………………………………………………

青年文化公益事业朋友

相聚“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普及工作座谈会”

627629,国际儒学联合会、湖南大学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的“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召开。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创始人逄飞、陕西榆林燕翼堂义塾创办人韩海燕、河北涿州文昌祠义塾创办人彭飞代表苏志辉(义塾二代义工)、广东茂名公益小组创办人柯召民、华南农业大学鄱阳湖读书小组创办人唐元平等相聚大麓名山,“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瞻礼“道南正脉”,参观湘潭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三日之间东西南北老友新朋汇集,谈心性修养功夫,论社会公益事业,道义精神贯注,社会工作立足,总结经验,宣讲推广,回看十年,再望新篇。

28日下午会议期间,总干事、柯召民、苏志辉又冒雨赴株洲看望公园晨读义工谭鹏等人。

 

左起:刘吉勇(成都青莲书院),柯召民、韩海燕妻子、韩海燕、逄飞、

李富全(成都青莲书院)、苏志辉、唐元平、于靖民(沈阳九雯学堂)

 

总干事在会议期间部分谈话内容:

1今日的弘扬、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

怎么说是大事因缘呢?它和三千年间的人文教化积淀传承有关系,和一二百年来的救亡图存政治建国有关系,和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有关系,也和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危机困境有关系。

这些种种因缘,种种关联,其实都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现实是什么?心念即众生,众生即国土。中国这个苏醒的大国,今天最大的现实、最根本的现实,就是有13亿人,和这13亿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

那么这一个现实,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最近有一个公开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

看来,人有病了,而且是社会性的疾病,全社会普遍的心理亚健康。

这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有着紧密的关联。

“社会心态”(包括风气、舆论、价值观)层面的矛盾和问题,和个体、小群体的精神、心理层面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作用、相互流转、相互牵累。

现实最需要的地方,现实最痛苦的地方,就是传统现代化的立脚之处,就是传统现代化的活路生机。

哪里困难,我们就在哪里扎根做工作。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愿意身体力行的朋友,当有这样的觉悟。

这个工作,简言之,就是参与社会心理治疗,发挥现实的作用,这是我们的问题和任务。

 

2这次会有讨论书院。大学非大楼之谓,书院也不应该就是几本线装书,一道围墙砌出个院子,或者再招几个大人、小孩读读书,简直风马牛不相及,而一些贵族式的寄宿学校、民办学校、培训班,也举出书院,便有欺世盗名之嫌,在会议中有人虚言巧语,编造不实,也显出私心自用、投机逢迎的一面,这些出现在国际儒联的会议上,说明儒联在工作中还需要多注重“正名”,多注重“实事求是”。

北京张冬青女士“日日新学堂”办教育的心态很好,客观、平实、清醒。

今天谈书院,根本是讲今天的时代精神,是讲人文教化功能的社会担当。

它的核心命题是“社群”和“公益”,离开这两个而讲今天中国文化,恐怕容易貌合神离,背向而行。

为儒学而儒学,甚而枉顾现实,不从现实出发,只是标榜自己做身份,这样的做法,令人无话讲。弘扬传统文化,而又损害传统文化,这是人所最不容易自觉的地方。

没有孔子的精神,哪里会有人文教化的事业?!只盼望热闹一场,则大量的生产糊涂虫、投机钻营分子。

 

3十年前(200111在义工会上),我提出“学堂书院遍天下”,希望这一代青年学子有个雄伟长远的志向,把个人和社会结合,把求证学问和为大众服务结合,通过刻苦深沉的生命实践而走出新文化的路,待经三十年、四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渐近老境之时,可以讲学,有几句心里话、真实话可以讲,由这样的经历过程,为后来的人、后来的路做一个铺垫。我是这样想的,并且学堂的事业也就这样走过来。 

十年的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一个格局,参与而有收益的人不在少数,但能深知我心者却不多。今天再讲“学堂书院遍天下”,已是十年之后了,今天再讲这句话,是希望全社会关心文化重建的朋友,站在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第一阶段经验和格局的基础上,在社会建设的领域,用社会工作的办法,走一条“群众路线”,扎根在“社群”,扎根在“公益”,培养出一种普罗大众的精神力量,充满道义的信心和气质。

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世界好了,是因大家都好了;世界不好,我还活着,我就有一份责任。这是一个义工应有的认识。

 

4现在,传统文化已经渐渐进入“社会工作的场域”,许多老百姓关心和支持,因此也就特别需要一些适合老百姓的形式,特别需要一些适应基层社区的形式,它应该是低成本的、易于复制的、人人能够参与其中的形式,它应该是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圈子,它应该有广泛的社会性的感召、动员而不是一件一件功劳簿上的事情,换句话说,它应该是活的、有生命力的。现在需要这样的形式,适合不同的人群,老年人为主的“现代义塾”和中年人为主的“公益小组”,就是可以参考的形式。

 

 

韩海燕在大会上发言——《必须把文根扎在厚土上》(详见本期简报附件一)

 

岳麓抒怀

葭州 韩海燕 辛卯

岳麓堂前谒圣贤,沧田桑海事如烟。

灰寒应救时难遇,绪坠该接期又愆。

惟楚有材成旧史,于斯为盛待新编。

弦歌复震道南地,华夏重开礼乐天。

 

 

柯召民在大会上发言——《中国当下书院教育的基层实践与思考》(详见本期简报附件二)

 

 

苏志辉在大会上发言——《河北涿州文昌祠义塾的经验分享》

 

 

28日下午,株洲谭鹏(左)刚刚宣誓入党,喜悦、兴奋溢于言表。开发区组织部长说:谭鹏有一颗纯粹的心,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与投入党的伟大事业,他都以纯粹之心贯注其中,对他来讲这是一件事情。正在自学中医的柯召民赠送给谭鹏一部自己手工制作的《伤寒论》线装书。

------------------------------------------------------------------------------------------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古麓山寺在岳麓山中段,是湖南境内第一座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为湖南佛学院所在,右为弥勒殿前的古代石刻小象。

 

 

青山埋忠骨热血沃中华——岳麓山上有蔡锷、黄兴、陈天华、姚宏业、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刘道一等五十余位民国革命人物及辛亥烈士的墓葬。图为蔡松坡将军墓

 

左为毛氏宗祠里毛泽东、杨开慧发动穷苦大众闹革命的地方,中间小白板上是教农民的一首歌《金花籽开红花》,中有“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象话”的歌词。宗祠门厅上有一副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胜神。右为韶山毛主席故居。

--------------------------------------------------------------------------------------------------------------

钱幼娥

 

说明:这是摘自2011615日《钱江晚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钱幼娥。这篇文章与学堂倡导和开展的“听老话儿”收集民间道德箴言家常俗语的活动非常一致,而且写作很具体、很饱满,建议各位义工朋友参考和学习。学堂这方面的工作开了个头,但是目前没有人专门负责推进,有兴趣的愿意做义工的朋友可与学堂联系。比如说做自己这一个地区、这一个省的收集工作,办法很简单,先从自己家里长辈人那里开始,有些积累了,放到网络上,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发动周围的人来做,不断的丰富和补充。

 

娘七十四岁了,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目不识丁,却常用许多平凡而朴素的语言感化着我们兄妹三人,我一直把娘的话奉为至理名言。

“慢就是快”。小时候我喜欢睡懒觉,怕迟到总是急急忙忙跑着去学校,有时候一不小心跌得鼻青眼肿。娘每次告诫我们早五分钟起床,慢慢走,不停步,肯定比跑步的那个人快到学校。可当时我们总把这话当成耳边风,长大了才渐渐懂得这个道理,觉得娘的话其实很富有哲理。现在想起娘的话,我浮躁而急于求成的心态总会平和淡定许多,学会开车后更是这样。娘老了,但娘的话没过时,慢就是快,安全第一,多开五分钟可以多开很多路。

“两个人里面有个好就不会吵架”。小时候兄妹几个总爱吵闹,每天争长论短没个安稳。那时平常挺温和慈祥的娘就会板着脸,严肃地说这句话,指责我们吵架双方没一个好东西。现在想起来确实如此,一个巴掌拍不响,除非两个人都想吵架。我对于娘的这个理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时碰到对方肝火太旺,一般我不会直面和他争论;有时对方在发火,我甚至在心里偷偷直乐,心里想俺娘说过“两个人有个好不会吵架”,俺是好人,坚决不做坏东西,你想吵架啊,和墙壁吵去,俺才不上当。

“宁可别人不好,自己一定要待他们好”。娘极善良,做人小心翼翼,老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小时候家里穷,偶尔炒个瓜子或下个汤圆,娘总要给隔壁左邻右舍端点去,好像前世欠他们似的。娘的这种做法令我们很反感,他们自己怎么那么小气从来不知道送我们一点?可娘说他们不送给我们是他们的事,我们如果和他们一般见识不就是和他们一样吗?我们自己总要知道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娘这绕口令一般的解释着实让小时侯的我们疑惑了很久,长大了才渐渐懂得。前几年搬新房的第一天,住对面的婆婆给素不相识的我们送来一大盘杨梅,顿时使我想到了我那白发苍苍的亲娘,有一种叫人情味的东西在心里那温暖地流淌。

娘的名言还有许多许多。娘说“宁可饿死也不能去偷”,娘说“小孩是教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娘还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娘没文化,小时侯自然不会给我们唱美丽的童谣,只会在夜晚我们和她挤一张床时给我们念经般叨唠这些自创的或外婆流传下来的“名言”。长大后我有时涉猎到一些国学的文章,觉得娘有些言行真的很接近圣贤智慧的理论,有时我们甚至有些怀疑,娘怎么可能没有文化?而我们十年乃至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又真正比娘多懂得了多少?

--------------------------------------------------------------------------------------------------------------

 

1、湖南省衡山县清凉小学教师王晓兰自4月份在县先农花园开展周末“中华经典晨读” 活动以来,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

 

2、学堂整理的梁漱溟先生晚年回忆录《这个世界会好吗》第二版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