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耽学堂“亲近师长”系列活动,是为了提高义工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学堂邀请学界前辈出任学术顾问,并安排优秀义工定期上门拜访,问候致礼,请教学问。学堂此项活动首在推重“师道”,使青年学生在进学之路上有所依止。

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举办活动如下:
    ◆总干事带队拜访张岱年先生两次。
    ◆学堂义工杨汝清带队拜访何兆武先生两次。
    ◆总干事带队拜访赵海英老师八次,学习基本修行和打坐。
    ◆总干事带队拜访汤一介、羊涤生、郭齐家和钱逊老师各一次。

 
 
张岱年(总顾问)
    字季同,1909 年生于北京,原籍河北沧县。1933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1952 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5 年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及哲学理论的研究,著有《中国哲学大纲》等。
文化寄语:现在应该是一个光辉的时代,对待过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都应该加以审查,都应该加以研究,来确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印象小记:文化真的是一定要落实在人的身上的。几次带着学堂的义工去拜望张岱老,这些同学中,有了解张岱老的,还有不了解的,有的学过哲学,在文章义理方面能够认同,还有一时难于接受或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是,在与老人家接触之后,都心悦诚服了,都把张岱老当作我们为人治学路上一个很好的楷模和榜样了。


    按:2003年1月3日,学堂总干事逄飞拜望张岱年先生,并就文化建设和青年修养等问题请教张岱老,下面是张岱老的回答(值此开学之际,我们希望与广大青年朋友共同分享):
    现在正是我们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现在应该是一个光辉的时代,对待过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都加以审查,都应该加以研究,确定以决定什么文化发展的方向。
    我们要创造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创造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西方文化也要选择吸收。西方文化现在也在慢慢的进步,我们就是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创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就是总是要提出一些没有过的思想和观念。西方它一个特点就是常常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出现。
    我们以后也是要这样,不断创新地提出新的观念、新的看法,创造社会主义的新生活的文化。
 
 
总干事2003年1月拜访张岱年先生
张岱年先生对广大青年寄语:现在正是我们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
2002年9月总干事带领义工拜访张岱年先生照片
 
 
 

刘育毅
    1917年生,北京市建工局副总工程师,中国著名结构专家。著名音乐家刘天华之子。
 
 

 
拜访刘育毅老师的谈话录音和文字记录

    国乐大师刘天华一次在宴会上,在自己的身边留了一个空位,放上碗筷,宴会开始时,他举起酒杯对大家说:今天是我妻子的生日,请大家为她干一杯。一代大师如此尊敬自己的妻子,尽管她是个不识字的乡下姑娘,可想这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家。《中庸》道:“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在幸福的沐浴下长大的孩子一生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刘天华的儿子——刘育毅来学堂和大家座谈。
    89岁高龄的刘老人从冬日的暖阳里走进学堂,显得健朗,亲切而又十分谦虚。纯净的眸子里透着灵光。动人地讲述:

 
    ……还有一件让我很感动的事。有一次,白天我和政委到机场看工程,飞机来了,政委一下子把我按到地下,爬到我身上,掩护我,要扫射,他先死。我一辈子不忘。共产党那时就这么着。这件事在我印象里很深…… (阅读全文
 

 
    ……我父亲去世后,保险公司赔偿了三千块钱,旁边的人劝母亲把钱放在银行里吃利息,孩子就凑合着过。或者干脆回老家种地去。而母亲非要给孩子上学不可,不管怎么艰辛都支持我们上学……(阅读全文
 
 

何兆武
    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46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史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思想发展史》等,译有罗素《西方哲学史》、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李约瑟《中国科学思想史》等。

文化寄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

总干事印象小记:每次过清华园的西南小区,就想起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目光慈爱而温暖,声音缓缓慢慢,几句平淡的话语让人心不知不觉中松化开来,平日里似乎艰深难懂的一些问题逐渐地清晰起来,这就是我们的何老师。

 

 
拜访何兆武老师的谈话录音(2004年1月)
       
 
 

张世英
    192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 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任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著有《黑格尔<小逻辑>译注》等。

文化寄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总干事印象小记:我本科时,有一阵子专看黑格尔,特别仰慕研究这一领域的张老师;98 年第一次见张老师,清和的言辞,细密的行思,还有对晚辈的平易与呵护,使我感到了大家的风范;此后五年间,我不断的从张老师那里受益,而且发现,其实张老师对于中国哲学也是一样的喜爱和融通。
 

 
拜访张世英教授的谈话录音和文字记录
     
 
 

杨辛
     1922 年生于重庆。1946—1947 年于北平师从徐悲鸿、董希文学画。1960—1988 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 年任北大艺术教研室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顾问。长期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文化寄语:艺术为人生,人生如艺术 

总干事印象小记:我是通过张翼星老师的介绍认识杨老师的。杨老师是书界名家,也是我们系的美学教授;今年5 月7 日哲学系系庆,杨老师作为老教师代表发言,讲到他四十次登临泰山,志在追寻天地大美,激情昂扬,满座为之振奋鼓舞,看着台上杨老师高大洒落、遒劲坚毅的身形,我真仿佛看到了泰山上一棵青翠的不老松。

 

 
杨辛老师座谈(2007年1月20日)
   
   
   
   
杨辛老师的座谈录音和文字记录
    泰山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精神的,给予一种精神影响,引起我写书法的兴趣,引发我写诗歌和哲学思考,等等很多,包括泰山朋友和他们的友谊,影响是多方面的,里面最重要是哲学上的,到底是什么影响?泰山给了我新生命。到了晚年时,说实在,比我在职的时候,五、六十岁的时候,精神还要好。所以他们说我年轻不是没道理的。什么原因?我归结起来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生命的“生”字……(阅读全文
 

 
    中国人对荷花的爱好,这里头体现了一种精神。这里头就包括了传统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实际上也包含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这就蕴含了一种很深刻的一种内涵。那么最初时候写这个荷花的美就是一个“清”字,出淤泥而不染就是“清”。还有唐代孟浩然,实际上是在周敦颐之前唐代对荷花已经非常赞赏了,并不仅仅是从周敦颐开始。孟浩然就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看到莲花的那种干净就联想到一颗纯洁的心,就是一种清高的精神……(阅读全文
 

 
    
 
   
汤一介
    1927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黄梅。195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建院院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
文化寄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印象小记:汤老师一直很关心文化的落实和实际操作,关心文化的传承和后学的成长,曾经在百忙中,不顾身体的病况,抽出时间询问学堂的具体运转情形,并向海外的学人、华人推介我们;在2002年学堂非常困难的时候,汤老师和中国文化书院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
   
 

余敦康
    1930年生,祖籍湖北。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著有《何晏王弼玄学新探》、《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中国哲学发展史》(合著)。

文化寄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总干事印象小记:余老师的眼睛里透出的总是自信、豁达和睿智。余老师口才极佳,风度也好,听他的讲座是一种精神上的盛宴。记得零一年十一月份请余老师作讲座,正好是在十六大的前一天,讲“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满满一教室的年轻人都跟着余老师纵横古今,沉醉在对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思索中。
 

 
拜访余敦康老师的谈话录音
   
 
 

朱德生
    1931年生于江苏武进(常州市)。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留系,在西方哲学教研室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1978—1994 年任北大哲学系书记及主任。主要代表作有《实践、异化与人性》、《形上之思》等。1981-2001年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1986-2003年任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等职。
文化寄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淡泊名利。

总干事印象小记:我1997年在北大哲学系念研究生时,有幸听到了朱老师退休前开的二门课《小逻辑》和《西方哲学方法》,整整讲了一年,虽然朱老师的苏北口音我听到后来也只能听懂八成,但仍然使我受益匪浅。朱老师是一个特别“真”的和特别“直”的人,从朱老师那里我知道了真正的学术和真正的学者风范。

 

 
拜访朱德生老师的谈话录音
 
 

梁志学
    1931年6月出生于山西定襄,中共党员。早年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费希特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
《红色学者:思想与人生的传奇之旅》(余治平)
 

 
拜访梁志学老师的谈话录音
 
   
羊涤生
    1931年出生, 江苏常州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长期在清华工作,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法人代表。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
文化寄语: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应该责无旁贷、当仁不让,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
印象小记:01年末学堂请羊老师作过讲座,我与羊老师见面却是在028月的曲阜;此后便经常的有机会向羊老师汇报学堂的工作和最新文化动向,羊老师对参与到文化一线建设中的青年朋友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寄予了很高的厚望,谆谆教诲,令人信心满怀。
   
   
钱 逊
    1933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52—1953 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1953-1981年先后在清华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哲学教研组任教,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为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研究。
文化寄语:“任重而道远。”(《论语》)
印象小记:钱老师的谦和、平等与关爱青年是人所共知的;与钱老师谈话心里感觉很“稳”,放松踏实,而不失投入与认真,这可以使我从学堂繁杂的事务中暂时跳出来,冷静客观的回顾和审视自己做的事情,发觉文化前行的方向,这让我心里有“底”。
   
   
 

李家振
    1935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北武汉。佛教文化工作者,曾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

 
文化寄语:在弘扬文化中学习,在服务社会中成长。
 

总干事印象小记:可以说,李老师是看着学堂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在01年初我即有幸和李老师相识,之后李老师多次来学堂关心我们,问寒问暖;近些年,李老师一直默默的从事着佛教文化资料的整理和宣传工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李老师是我们青年人做事的榜样。

 

 
拜访李家振老师(2006年12月30日
 
李家振老师的谈话录音和文字整理
   
    逄飞老师: 跟学堂交往这么多年了,就是他,大概还是在01年,那个时候还在人大北门那个地方,找了个见。那个时候,后来到农科院啊,就学堂呢有几次培训,李老师都参加过,我们这个活动呢,这个拜老,这个通知,大家可能都看了,但是我们这个,我把它当作学堂的一个参与这个“和谐社会”的,我们文化的基层建设的,一个战略性的一个项目来定位。就怎么讲呢,就是说我们的父辈,你象我父亲今年是69… …(阅读全文)
   

 
 
   

 
    我知道这个不可能,就是说客观存在,就是说一颗果树,它已经结不出果子来了,这个果树在那里很激动,说:“我以前能够年产多少斤,现在我达不到这个数了!”当然没有必要。我觉的到了老了以后,就要应该像一棵树一样这样子的,这个这个这个来对待,我以前就是说看了我妈老,我妈确实98岁了,我就是现在觉得她老不服老这种样子,我当时就觉得她,我说我要是到了老年的时候这种样子,我说我就像一棵树一样… …(阅读全文)
   

 
    另外一个,我一直在这里想这是我因为战争那个电影的改正,改完了他们现在在这里这里导演在这里看,但是后来我就想了一条,怎么让西方人,日本人还是还是可以接受,但他接受到一定程度,他这个建筑上他也没有完成,这次我去跟他们聊的时候,我发现不是完整的,怎么让西方人那样子的观念也能够接受这些看法,我还得想一想… …(阅读全文)
 
   
郭齐家
    1938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留系任教至今,1992年始任北师大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文化寄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印象小记:郭老师这几年推动文化建设的落实,可谓不遗余力;培养青年,鼓励后学,亦可谓不遗余力。有一次郭老师来北大做报告,自己从北师大坐331 路车过来,讲座之后,已经晚上十点了,郭老师仍 是去候公共汽车,不让我们麻烦,还催我们早些回去休息。
   
 

钱理群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拜访钱理群老师的文字记录(2006年11月

    对于建立自己信仰的问题,我有两个看法:一个是大量阅读经典,因为这可以解决你一个精神资源的问题,你总不能靠苦思冥想来建立信仰吧,所以要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都看;再一个就是一定要阅读经典作品。大学时代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时间。
    ……

    这三次师训给了我很大的教益:一,别写文章,沉住气;二,有多少时间,想明白;三,拒绝诱惑。我感觉王瑶老师这三句话其实道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沉潜下来。一定要沉得住,潜下来。一个有大志向、大出息的人一定要认准目标沉潜下去。我将其概括为: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沉潜到学术的深处,沉潜到生活的深处,沉潜到生命的深处。
    ……(阅读全文

 
 

牟钟鉴
    1939年出生,山东烟台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史以及中国道教的研究。
文化寄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总干事印象小记学堂首批朋友,时在民大读哲学硕士的蔡世昌兄介绍了他的导师,牟钟鉴先生。牟老师先也知道一些我们的情况,第一次通话就给予了很大的赞同,后来请去人大讲座,见面相谈,愈觉牟老师对道统慧命之传承与族群生命之安顿把握的非常之真切、非常之有力。

 

 
学堂义工拜访牟钟鉴老师(2006年11月3日)
   
牟老师在办公室与学堂义交流的照片
   
牟老师的谈话提要

○ 自己曾写过回忆北大师友的文章,介绍几本收录这些文章的书。
○ 概述八年半北大时光:政治气氛左,但北大学术传统仍存,哲学系更是名师汇萃。
○ 分别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冯友兰、张岱年、朱伯昆。
○ 补忆汤用彤先生。
○ 基于当前社会现实与人性基础之上的“道德”、“信仰”、“良知”、“仁义”漫谈。
○ 从“马列主义”(回答听众提问)谈到中国目前所处的几大文化融合的有利环境。
○ 牟老师回忆自己早年在政治运动中的生活。
○ 关于现在的教育问题。

 
牟老师的谈话录音和文字整理
    北大成立九十周年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叫《苦乐年华》,就是同学的回忆录。我也写了一篇。里面也提到了学习期间的一些老师对我的指导,但是当时时间紧,今天看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那只是一小部分,可以这样讲。你看这是王中忆老师编的,后来我一看这个题目啊,我觉得他还是动了脑筋的:《苦乐年华》,有苦有乐…… (阅读全文
 

 
    道德如果是外在强加的,(便)没有希望。(道德是)人心内在的、自发的需要。尔虞我诈,都追求一种功利性的东西,他幸福吗?你别看着有钱的人(好),他并不幸福,他没有精神境界,他没有精神的追求,没有精神的满足。所以我觉得,人类自己归结起来就是这(样),你必须有这个信心…… (阅读全文
 

 
    我们这个过渡就说明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得非常好,也难。因为我们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是它毕竟等于是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确实是,他讲给你,也有经验,也有教训,也有曲折,都有。可以使年轻人增加点智慧,在这上还有一点好处…… (阅读全文
      
 
樊正伦
    著名中医专家,1982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中医药临床与研究近40年;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现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专家。
 

 
拜访樊正伦老师谈话录音和文字记录(2007年4月24日)
 
    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学中医也好,学历史也好,做科学也好,恐怕都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呢是一种忘我的执著的为了你自己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了那么一种精神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天爷也会照顾你的,我觉得这种精神对年轻一代是至关重要的。不要今天觉得我可以做这个,明天又觉得我可以做那个。我经常给他们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是千里马。伯乐呢?就是你这一生…… (阅读全文
 
 

周艾若
    湖南益阳人。历任哈尔滨外语学院语言文学教师、讲师,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学秘书、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及系副主任、主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副教授,鲁迅文学院教务长、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
 

 
周艾若老师的访谈记录(2006年12月17日)
 
     人各有各有些禀赋的,有的人很容易心贴心,有的人就根本不可能,这很奇怪的。有的老太太,根本就是文盲,但她完全可以传承,对她的子女,她的邻居,完全可以起到教导的作用,有的是一个大学者,但就就不行,我指的是人文的东西,现在很多这样的人,是不是钻到钱眼里了,什么名啊利啊,都不想想最后你得到了什么?你有能贡献什么?不想这个问题,…… (阅读全文
 

 
    还是靠我们这个文化拯救了我们自己,这是我的看法。总而言之一句话,寻找自己也好,寻找民族的希望也好,寻找未来也好,寻找今后怎么走正确的道路也好,要靠大家要靠更多的意见和和谐谐地跟着正确的方向走,跟着历史的潮流走,不要“老子天下第一”。我们这个“老子天下第一”就是把我们搞垮了。但是我们到今天为止,没有去好好地总结这个经验,好多总结是拿不出来的,不让你总结。这个东西抵挡不住的,终究还要总结…… (阅读全文
 
 
建设文化社会要有“一线意识”(总干事)
2006-2007年拜老活动阶段性总结(郝光明)
 
hspac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