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学习小组成员与总干事合影
义的学习小组负责人:吴秦荔
 
义的学习小组成员与梁培宽老师合影

 
义的学习小组在搜狐开辟的博客空间(访问博客)
 

 小组第一次试学 “义”的来源

时间:2007年4月1日

参加者: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单光正 社科院
张  慧 中央民族大学
刘  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习记录

    单师兄来得早,到九点钟时,我便与他先开始聊。
    学哲学的单师兄先为我大致讲述了先秦思想中“义”的两个来源:
    1、《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最初“仁”与“义”是和“阴”与“阳”一样相对立的。)
    2、墨家思想是后世“侠义”文化的发端。
    … …
    恰恰在现在这样一个好似道德真空的时候,其实反而不必担忧,因为人毕竟有自己的善心良知有自己的灵性。“义”是人本心存在的东西。在最真空的一个状态,人心中本存的最直接的对于义与良知的行动,反而会实践出来。
    … … (阅读全文)

 个人体会
    人和人之间总有义,真实的义一定会指向一个公共的空间。义的努力不是单纯顺从或讨好某人,甚至父母或爱人。而是要真实地看到我们共处的公共生活。义的努力就是要把公共生活引向一个真正有生机的方向,孕育出一个彼此共同受益的空间。(郝光明) (阅读全文)
 
 学习后的理解、体悟及的问题
    一个人,但凡“用了心”(做事或其它),别人的心必能“感应”,这“感应”也便是“感动”了。“感动”亦要“用心”体悟,很多看似平常的动人之事,非“有心人”不能“感动”。而“感应”一词本即牵涉双方,便也把“用心”之行为引向一个公共的空间。真正“用了心”,不但客观上“利他”的事情会做好,并且,己身必定有所受益,己心必定有所充盈。“用心”,首先是为安顿自己这颗心,对自己的心有个交待。
    … … (阅读全文)
 
 小组第二次试学 《古今奇观》第十二卷 《羊角哀舍命全交》--朋友之“义”

时间:2007年4月8日

参加者: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郭晓清 新影
刘  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逄  飞(旁听)

 学习记录
    正式开始学习前,我们四人先焚香祭拜孔子,之后落座。
    先请大家自己阅读我所复印的材料《羊角哀舍命全交》。
    讨论开始时,我打开从学堂西屋拿来的录音笔,但有些功能不太会用,便询问逄老师。逄老师先摇头说自己也不会,然后奇怪地问我为什么要录音?这一问,让我心中豁然亮了一下:录音笔的运转是否会让小组学习的活动显得太过“正式”?我自己的体会是,平日里在学校,课堂、讲座、学术会场,种种皆是“正式”场合。而这种种场合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校方监控器、媒体摄像机更是让人无法摆脱一种“被窥视感”和“表演感”。对人的影响?时时处处总有些紧张不放松之感。因而逄老师的这一问令我骤然间放松了下来。
    …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羊角哀舍命全交
 
 小组第三次学习 “见义勇为”

时间:2007年4月15日

参加者: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郭晓清 新影
单光正 社科院

 学习记录

    … …
    我想,这就是典型的现代式的自由讨论中提出看似有些发散思维而实则是避重就轻的问题了。一个“义”往往就在这样的发散中被冲淡掉了。这问题本身固然不错,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它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似乎总喜欢“剑走偏锋”式地寻找更多论点与话题,而真正的主题(何为“主题”?并非权威规定的为统一思想的东西,而实在是我们心中所缺而影响了我们真正幸福的东西啊)往往就只沦为众多话题中的“n分之一”,还总爱被人“翻案”。当“义”没有能够激荡人心时,就只能被人误解或忽略。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大学生张华和熊佳维见义勇为的故事
网友对熊佳维见义勇为事迹的正反两方评论
 

 小组第四次学习 一则新闻报道:“好人谢延信”

时间:2007年4月22日

主持人:吴秦荔 刘莎

参加者: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刘  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程小猛 清华大学
张  慧 中央民族大学
王素丽 首都师范大学

 


 学习记录

    我和刘莎师姐还有程师兄先到,打扫了一下卫生。张慧师妹和素丽师姐因为堵车晚到了一会儿。
    刘莎师姐最先了解到谢延信的事迹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因而比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平面媒体的报道材料更有真实感和冲击力。师姐说她当时“非常感动”、“看哭了”的一点是老谢自己因脑溢血而对过往的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于是记者采访时都是他的岳母帮着他来讲。八十多岁的老人,对老谢所做的件件事情却都记得“清清楚楚”。
    … … (阅读全文)

 刘莎活动总结
    … …
    谢延信的事迹让我感动,一个普通人用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准则“做人凭良心”,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了不平凡。感动之1信:对承诺的信守从一而终。说出的就是能做到的,不管有多困难。在守信的过程中,没有个人的计较,只完完全全用心于达成诺言,不彷徨、推托、退缩,而是做到了就做下去,做得更好。
    …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好人谢延信
 
 小组第五次学习 关于“义”的一场深入讨论

时间:2007年4月15日

参加者: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郭晓清 新影
单光正 社科院

 学习记录

    本次学习的资料是关于陈晓兰医生打假的一篇报道,另外,附上了对陈晓兰的一次访谈记录。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大家阅读资料时都十分认真专注。
    老百姓总是信任医生,当医生这个行业变味时,时代需要医生勇于放弃个人利益,去公然挑战权势。陈晓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十年的打假,她丢掉了工作,损失了健康,受到了胁迫和侮辱。她的故事的确是利益的“益”与情义的“义”的结合,体现了一名医者的良心。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陈晓兰和假劣医疗器械斗到底
 
 小组第六次学习 苗家农妇田金珍为“留守儿童”拍摄《千里寻母记》的故事

时间:2007年5月13日

地点:学堂东屋

主持人:吴秦荔

参加人员: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周  楚 浙江大学
郭琪儒 学堂
王爱国 长沙
高占强 大成律师事务所
韩方强 青建集团
王海力 自由职业者
张含丹 中国人民大学


 学习记录

    活动还没开始时,含丹问我,这次选择学习《千里寻母记》是不是因为今天是母亲节?这一问,我才恍然意识到这节日与选题的偶合!不由想起学堂恰好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出了晨读倡议的巧合,大家说:“人有善愿,天必成之。”呵呵。
    这份电子版的报道中有田大嫂的一句话:我也是做母亲的,可能是天生的母性支持我走下去吧!我们学习时用的材料中是没有这句话的,而含丹却异常敏锐地捕捉到了田大嫂身上“义”的直接来源:母爱。让我想起上次活动时,素丽姐说起我们都没有过做父母的经历,体验不到那种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自然的情感。果然是像儒家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啊。行义,也许首先要回溯到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后才可推及开去。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苗家农妇田金珍自拍《千里寻母记》
“阿滢”
 
 小组第七次学习 《赵氏孤儿》戏曲原作与话剧新作之对比带来的启示

时间:2007年5月20日

地点:学堂西屋

主持人:吴秦荔 郭晓清

参加人员: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单光正 社科院研院
郭晓清 新影
周楚 浙江大学
郭琪儒 学堂
高占强 大成律师事务所
宋一超 清华大学
王海力 自由职业者


 学习记录

    我想,这就是典型的现代式的自由讨论中提出看似有些发散思维而实则是避重就轻的问题了。一个“义”往往就在这样的发散中被冲淡掉了。这问题本身固然不错,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它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似乎总喜欢“剑走偏锋”式地寻找更多论点与话题,而真正的主题(何为“主题”?并非权威规定的为统一思想的东西,而实在是我们心中所缺而影响了我们真正幸福的东西啊)往往就只沦为众多话题中的“n分之一”,还总爱被人“翻案”。当“义”没有能够激荡人心时,就只能被人误解或忽略.
    … …(阅读全文)

 晓清赵氏孤儿小记

    最早开始一耽学堂“义”的学习时《赵氏孤儿》的故事就一直在脑海中萦绕,自己深深的被故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义”的精神所震服,所以有机会和大家探讨义的故事时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则故事。
    … …
    经过前几次在学堂中学习的不同的“义”的故事和大家各自不同的见解相互碰撞,使自己生发了一些疑惑即何谓“义”?现实生活的“义”如何体现?我们讨论“义”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和大家探讨来获得,这也正是我选取新旧两版《赵氏孤儿》进行比较学习的一个尝试,希望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示。
    …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赵氏孤儿
 
 小组第八次学习 观看京剧《赵氏孤儿》

时间:2007年5月27日

地点:学堂西屋

主持人:吴秦荔 郭晓清

参加人员: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杨  杰
郭晓清 新影
刘  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海力
高占强 大成律师事务所
王爱国 长沙民政

 


 学习记录

    今天早上刚到学堂时,西屋还没开门,遂转至东屋。唐大哥和味香、国华还有杨杰大哥围坐一起边吃早餐边聊天。我入座后,唐大哥冲了一杯从家乡带来的自制葛粉给我,说是“纯绿色食品”、“可以代替人乳”,呵呵,自己很幸运地能喝到这个。
我说今天早上的活动我们要观看《赵氏孤儿》的京剧,唐大哥说《赵》是“感天动地”。我便立即想起原来学习《羊角哀舍命全交》时逄老师也曾说过“大义精诚,感天动地”的话。不由得羡慕起拥有这种感觉的人来。诸如“感天动地”、“荡气回肠”……能体味到此,必是由于心中有着与故事主人公相同的“义”之频率从而共振所得;能体味到此,是一种幸福。
    … …(阅读全文)

 
 小组第九次学习 观看有关《千里寻母记》的两段媒体视频

时间:2007年6月3日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程小猛 周  楚 王  磊
刘艳山 王海力 王素丽

 

 学习记录

    … …
    两个节目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段落和话语如下:
    和晶问田嫂,在场的观众都是在城市里面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这些城市里的人看这个片子(《千里寻母记》)和原来田嫂在农村时放映这部片子时人们的反映有何不同?田嫂说,在农村放映时,观看的每个人都流泪了。而在城市播放时没有看到很多人流泪。田嫂继续说,因为农村里的人了解整个事情,他们在自己的周围就能看到相同的情景。而城里的人则“不知道农村发生了什么事情”。和晶说,那让我们现在“从知道开始。”接着又说,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每天在自己的身边可能就会遇见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的父亲“可能就是建筑工地上的一个工人”,他们的母亲可能就是“大楼里打扫卫生的一个阿姨”……所以希望我们能够不仅感恩自己的亲人与朋友,同时也会学会“感恩陌生人”。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千里寻母记”之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访谈
“千里寻母记”之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报道
 
 小组第十次学 寻找失踪101年的丁天龙

时间:2007年6月10日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王晓菊 北京师范大学
郭智芳 北京师范大学
刘思彤 北京师范大学
李佳玲 北京师范大学
李明丽 北京师范大学
周  楚 北京师范大学
刘  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素丽 首都师范大学
程小猛 清华大学

 

 


 学习记录

    … …
    我说,经常会有新的朋友问我这个“义”的小组究竟是在学习些什么?而我却总是没有办法简洁明快地给他们一个答案。不像《论语》小组,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井上靖所写之《孔子传》。这学期的学习内容?《史记·孔子世家》。明白无误。而“义”这一学习内容则略微显得有点“玄”,因而我们选择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而非直接用经典中的义理去接近这个“义”。
    “义”又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即:不能把它当作诸如“仁、义、礼、智、信”的五分之一这般来看待。它不是一个割裂开来的东西,而是充斥于整个生命的无处不在的东西。不能把它理解窄了或理解偏了。像丁天龙,他捐建哥大汉学系是所谓的“义”举;他对主人的尽心追随又完美地体现了“忠”;他原谅乱发脾气的卡朋蒂埃,此谓“恕”;而他捐建汉学系背后亦隐藏着对祖国的“爱”……而这种种品质在深处其实是相通的,表现为多,根处为一,所以才能完美地统一于丁天龙这位义人身上。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寻找失踪101年的“丁天龙”
 
 小组第十一次学习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

时间:2007年6月17日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刘  莎 程小猛 阎国华 陈精通 杨  杰

 

 

 学习记录

    … …
    人数少,便显得不那么正式,大家谈得比较随意,话题也更趋于流散。国华大概是在十点左右过来的,后来杨杰大哥也过来了,最后精通兄也在忙完自己手头的事务之后加入了我们。六个人略显拥挤地围坐在会议桌的一角,由白先勇与新版牡丹亭切入,做“思维碰撞”。
    小猛先发言,他来回答光明兄的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白先勇费尽心力传承昆曲《牡丹亭》的动力何在?小猛觉得,当是源自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看到昆曲的消亡,白先生“于心不忍”,有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
    而对于白先生在改编牡丹亭过程中,提出的“只删削不增添”的原则,小猛则认为牡丹亭在流传的好几百年间“已经做到十分经典”,增添的话会有“狗尾续貂之感”。而可以适当地删削掉一些现代人“一时难以接受的”,保留下“人性当中最共通的”东西便很好。小猛说,就如同素丽师姐经常说到的那种“善”、“美”便是人性当中最共通的了。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白先勇的昆曲梦 附光明兄所拟之问题
 
 小组第十二次学习 义丐武训

时间:2007年10月14日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中国人民大学
程小猛 清华大学
霍国栋 中国人民大学
李雨嘉 中国人民大学
刘  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闫国华 北京大学
谭瑞婷 中国人民大学

 

 


 学习记录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次活动。学习的这第一则材料是刘莎上学期末发过来的(秦大路版)。看过觉得非常好。不仅震撼,且其兴办义学之事迹与学堂颇有相合之处。把本次主题确定下来之后,得知唐大哥有一本《武训画传》。唐大哥评说武训:“其坚忍行义,大合于道,于世出世间莫不有可印证者。”随后,唐大哥又给我留言:“无巧不成书!刚刚收到一封别人发来的邮件,竟然就是关于武训的资料!转发你邮箱,一并参考。”这资料便是余世存所写的:我们特立独行的乞丐。的确好巧啊!这也说明武训真的穿越了那个被人遗弃遭人批判的时代,重新被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记起了。
    这次活动地点是在学堂东屋的里间,也就是平常柿园小聚的地方。因而得以泡了茶给大家喝。还有那两只猫陪着我们。呵呵。
    … …(阅读全文)

 本次学习资料
义丐武训的故事
我们特立独行的乞丐
关于义丐武训的两份资料
 
 小组第十三次学习  总结交流会

时间:20007年10月28日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程小猛 闫国华

 

 

 

 学习记录

    今天的阳光格外灿烂,只是没有温度。风很大。
    今天的活动参加人数很少。但感觉却很温馨。

    今天见到逄老师了。都很久没见过面了,逄老师刚从榆林回来。
    我向久未谋面的逄老师“倒苦水”。义的小组组员“流失”严重啊~ 大家都面临着考研、毕业……种种“沟”、“坎”……要迈啊~? 自己也曾小范围尝试着发帖子招募、或其它一些方法,但却一无所获……
    逄老师微笑地听着,不时点点头,表示理解这做事的“难”。
    我一股脑儿地说完了。逄老师仍是微笑着说“你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了。”我知道逄老师是指深圳公益小组招募义工的事情。不晓得为什么,我们在有“文化沙漠”之称的深圳招募到了很多义工(豆瓣上发帖),而在天地人大的论坛里发帖子却一个义工也没招到……还是自己工夫没做到吧,呵呵。
    … …(阅读全文)

 
 小组第十四次学习  《孟子》中的“义”之一

时间:2007年11月11日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马先震

 学习记录

    今天只有我和先震两个人,开始学习《孟子》中的“义”。之前先震答应会来,可头天晚上却联系不到先震,不能最终确定他是否今天能来,而联系其他组员时,刚好大家这次赶巧都有事来不了,所以我一度以为这次活动恐怕只有自己一个人“坐阵”了。呵呵。已经打算活动时自己就把准备好的材料再仔细学习一遍然后写一篇“自言自语”式的总结。后来今天早晨先震回复了短信,确定能来,我真觉得是意外的惊喜了。自己还是宣传的工作没做到位。得加把劲。
    先震是新组员。第一次来学堂。是我在豆瓣上发帖后第一个回复给我的人。先震喜欢西哲和古典文学。喜欢传统文化但苦于无门而入,因此很高兴有学堂这样一个地方能够让他和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共同学习成长。
    … …(阅读全文)

 
 小组第十五次学习 《孟子》中的“义”之二

时间:2007年11月25日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陈晓丽
李美青 马先震

 学习记录

    … …
    而把“义”比喻为“正路”,可算是非常典型的儒家的表达了。路有岔路、有斜路,亦有小路,而“义”却是“正路”。着一“正”字,则儒家之真义毕现。如同第三段话中所言之“大道”者是。
    此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注意,就是孟子讲仁是人心,义是人路。可能会比较容易让人误解为仁是人心内在的东西,而义既然是路,则会是比较外在的东西了。这样理解便错了。《孟子》中告子是讲仁内义外的,而孟子是坚决反对这个看法的。“义”依然是人内心的东西,而把它比作“路”只不过是人心内有之“义”在外界的一种投射罢了。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而最本真的东西是在人心之内的。这点值得注意。(阅读全文)

 
 小组第十六次学习  《孟子》中的“义”之三

时间:2007年12月9日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陆有卿 姜翠萍 阎国华 李美青 程小猛 吴秦荔

 

 学习记录

    … …
    至于“仁内义外”还是“仁义内在”的问题,有卿说讲到底还是一个对义下定义的问题。
    有卿觉得“仁”是发自内心的、非常自然的东西,而“义”则是当你和外界的人或事发生关系时规定你做的,会有些被迫的意味在里面。有卿后来还总结了一下孟子之所以要把义说成是内在的东西,原因有两点:为了给“义”找到一个提倡它推广它的可能性;为了让“义”变得更神圣化。因为人性当中固有的东西当然会比外在的一个东西更加神圣。
    今天的讨论是这学期几次活动中最充分的一次了,因为人比较多,而且这次选的段落中刚好也有适合讨论的论题。我在这里只是大致列出了讨论中的很少一部分。自己感觉从讨论中很受益。相信大家也各有各的体会吧。呵呵。庄子说:“辩也者,有不见也。”在讨论中尽量持“空杯心态”,大家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多多吸收他人的观点,便是最好。与大家共勉^^
(阅读全文)

 
 小组第十七次学习 《大学》与《中庸》中的“義”

时间:2007年12月23日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陆有卿 李美青 姜翠萍 阎国华

 

 学习记录

    … …
    现在做总结时,我又想起自己的一个事情。我近视了很多年,载了好几年的隐形眼镜。差不多一年前,也就是大三的寒假,父母让我做手术把近视治好了。因为他们怕我戴隐形太久对眼睛不好,所以才着急让我读大学时就做这个手术。我之前是从来没有想过读大学期间做这个手术的。因为这个手术花费比较贵,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等自己毕业工作后,自己赚了钱再做这个手术比较好。所以真是从来没有想过用父母的钱这么早就治好近视。然而父母却考虑到怕我的眼角膜戴隐型日久受磨损大,这个问题连我自己都没怎么认真想过的。这真是让我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现在都已经一年过去了,可是想起来还是觉得非常感谢父母。现在想一下,这应该就是一个“上好仁”,那么在我心中,必定会有一份相应滋养的“义”。真的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啊。
    … … (阅读全文)

 
 小组第十八次学习

时间:2008年3月9日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吴秦荔 李美青 刘 莎
陆有卿 阎国华
逄 飞(旁听)

 

 学习记录

    … …
    刘莎在说自己的体会时谈到,参与小组活动可以“认识很多不同的人”,逄老师告诉我们:
    “人和人聚在一起,人气就足了。”
    “人跟人多了,正气就足,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些体会。”
    “正气要找到合适的方向。”
    “一个人走夜路是很难有力量的。”
    “义是要行的。义者,宜也。要在人群当中才有宜。宜兄宜弟,宜室宜家。”
    “义本身就是行。”
    “践行是很难一两个人能做的。一个人学雷锋,心理负担太重。”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 (阅读全文)


hspace=0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431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